大道知行|解读丨将相和的真相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的课文 , 其中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 , 威胁秦王为赵王击缶 , 让赵国免于被羞辱 , 被任为上卿 , 传为佳话 。 然而 , 赵国真的占便宜了吗 , 蔺相如真的立大功了吗?
战国七雄中 , 撇开偏安一隅而苟安的燕国和四面受敌、国土日蹙的韩国不谈 , 其余五国各有优长 。 经济实力最强的是齐国 , 国土纵深最广的是楚国 , 变法图强最早的是魏国 , 而军事实力最强、骑兵和名将最多的则是秦国和赵国 。
秦、赵本为同祖同源 , 是商朝末年的名臣飞廉(又作蜚廉)之后 。 飞廉长子恶来为秦的先祖 , 次子季胜为赵的先祖 。 有学者认为秦、赵二国都是嬴姓赵氏 , 他们的分族发展在商周之际 。 秦的建国 , 始于周平王东迁 , 距飞廉大约有三百年;赵的建国源自三家分晋 , 距离秦、赵分族发展约有六百多年 。
赵氏家族在三晋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 当年赵衰(?—前622)追随重耳流亡十九年 , 回国后辅佐晋文公称霸 。 其子孙赵盾(前655—前601)、赵朔(前637—前595)相继执掌晋国政柄 。 由于贵族间的内斗以及家族内部的纠葛等引起的下宫之难 , 赵家势力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 留下了遗孤赵武(?—前541) , 即所谓“赵氏孤儿” 。 及至赵武长大成人 , 在晋景公(前599—前581在位)时获得家族封邑 , 重新振兴了家族势力;到了孙子赵鞅即赵简子(?—前476)时期 , 赵家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赵简子推行郡县制等改革 , 公元前513年著名的“铸刑鼎”事件 , 让贵族的行为规范也受到公布的法律文书约束 , 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 。 接下来其子赵襄子发扬了父亲的事业 , 完成了三家分晋 。 父子二人功业卓著 , 被称为“简襄之烈” 。
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执政的五十多年 , 是赵国长足发展的时期 。 燕昭王、秦昭襄王这两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国君 , 都因得到赵武灵王的支持而回国即位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消灭中山国 , 开辟北方三郡 , 更是将赵国的国势带入了顶峰 。 遗憾的是 , 由于亲情泛滥以及凡心未泯 , 赵武灵王在禅位之后又萌动了抓权的心思 , 这差点葬送了他的国家 , 结果虽然国家无恙 , 但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 。
赵惠文王时期(前298—前266在位) , 赵国已经在走向平庸 。 这个时期也不是没有人才 , 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都大名鼎鼎 。 将相和更是千古佳话 。 赵国的平庸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分析起来还是国家战略模糊不清的问题 。
大道知行|解读丨将相和的真相
文章图片
京剧《将相和》 , 杨赤饰廉颇 , 王珮瑜饰蔺相如
赵国不断地与燕国、齐国甚至韩国开仗 , 却并不知道国家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 这个问题在赵肃侯时期就是如此 , 肃侯甚至跟各国开战 , 赵武灵王只是想多割一些地盘 , 赵惠文王更是争面子胜过里子 。
就以渑池之会为例 。 秦昭襄王是想缓和秦、赵关系 , 为全力进攻楚国做外交工作 , 可是蔺相如却在鼓瑟、击筑问题上争短长 。 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 , 甚或占了上风 , 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 。 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 , 在秦、楚之争中 , 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 。 从这点出发 , 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 , 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 。 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 , 以无礼居高临下 , 然后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 , 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 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 , 甚至有些满足 , 却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 。 也许赵国尚且心有余悸 , 但是 , 弱国与强国相交 , 当对之以智 。 赵国赢得了面子 , 秦国达到了外交目的 。
没有战略目标 , 争一时一事之短长 , 这是赵国成为失败国家的最大原因 。 反观秦国 , 从魏冉——特别是范雎入秦以来 , 一直遵行着“远交近攻”的策略 , 步步推进 , 逐步为吞并六国创造条件 。
赵孝成王时期(前265—前245在位) , 更是政事不臧 , 长平之战之后 , 赵国国力一蹶不振 。 末代赵王不知振兴 , 唯求苟安 , 大将廉颇、李牧或出亡或被杀 , 赵国的灭亡已经是笃定的了 。
赵国的兴衰史及其内外原因可以看作是六国衰亡的一个样本 。
外交角力
赵惠文王执政三十三年 , 内政尚算清明 。 在对外关系上 , 最大的事件是乐毅率领五国军队击破齐国 。 在军事上与秦国的冲突 , 大多没有占到便宜 , 相反丢城失地 。 赵秦之间的几次外交较量 , 赵国也未必有胜 , 却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名声 。 两件最有名的事件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
公元前283年 , 赵王得到和氏璧 , 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 这么不对等的交换 , 一看就不是真心做交易 。 虽说我们常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珍宝之贵重 , 但是 , 真正用十五座城池换取一枚玉璧 , 还是有些匪夷所思的 。 这让赵惠文王为难了:不答应吧 , 害怕秦国强大;答应吧 , 担心受骗 , 对方拿了玉璧却不给城池 。 赵王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蔺相如 。 蔺相如回答说:
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 , 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 , 则曲在秦 。 均之二策 , 宁许以负秦 。 臣愿奉璧而往 , 使秦城不入 , 臣请完璧而归之 。
蔺相如的意思是:这么优厚的交易 , 赵国不答应是不识抬举 , 显得不友好;如果答应了对方不履行承诺 , 则是秦国失信于国际社会 。 比较起来 , 我们应该把这个球踢回去 , 看他们怎么办 。 不得秦人城池 , 我保证完璧归赵 , 不辱使命 。
大道知行|解读丨将相和的真相
文章图片
《完璧归赵》连环画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蔺相如奉璧出使 , 见到了秦王 。 秦王拿到玉璧 , 与妃嫔们传看 , 却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 。 蔺相如谎称 , 如此珍贵玉璧 , 需要有交接的仪式 , 更要求秦王斋戒以受璧 。 蔺相如持玉璧在手 , 秦王担心有失 , 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 其实 , 蔺相如不过借此拖延时间 , 当晚派人将玉璧送回赵国 。 次日 , 秦王恭敬地举行典礼 , 请赵使奉上玉璧 。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 , 昨天夜里他已经让随从奉玉璧还赵 , 只要秦国划拨十五城 , 赵国一定会给玉璧 。 否则 , 请秦王杀他谢罪 。 秦王觉得蔺相如颇有国士之风 , 放了他一马 。 回到邯郸 ,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
几年之后 , 公元前279年 , 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举行渑池峰会 。 秦国主动要求举行峰会的目的是 , 秦要集中力量攻打楚国 , 想舒缓与赵国的关系 。 上一年的秦赵战争 , 赵国丢失二城 , 被斩首三万级 。 赵王心有余悸 , 是蔺相如与廉颇鼓励并做出各种安排后 , 赵王才在蔺相如的陪同下赴会 。 按理说是秦有求于赵 , 赵国应该有所得 。 秦昭襄王请赵王鼓瑟 , 蔺相如觉得吃亏了 , 让秦王击缶 。 秦王不肯 , 蔺相如以死相要挟 。 秦王只得击缶 。 最后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 赵王也没有失去面子 。
仔细分析起来 , 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 , 甚至略占上风 , 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 。 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 , 在秦楚之争中 , 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 。 从这一点出发 , 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 , 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 。 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 , 虽起初无礼 , 居高临下 , 但后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 , 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 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 , 甚至有些满足 , 实际是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 。 也许赵国尚且心有余悸 , 但是 , 弱国与强国相交 , 当对之以智 , 而不是只顾及面子 , 甚或时时以妥协处之 。 赵国代表团回到邯郸后 , 赵王立即提拔蔺相如为上卿 , 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 这个动作一定让秦人窃笑 。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 赵国不停地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 , 对于秦国几乎没有多少胜利的机会 。 仅仅在公元前269年 , 秦韩战争中 , 赵奢率军抗秦援韩 , 取得了一次大胜 。 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
【大道知行|解读丨将相和的真相】◎本文摘自《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作者张国刚)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