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文学是一束光,在何顿和竹林的生命里反复激荡 | 40年·星辰回响( 二 )
竹林
生活和心灵的写照——我写《生活的路》
刊于 1997.10.30文学报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我走上创作道路 , 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促成的 。 “一片红”的上山下乡运动把我抛向安徽省有名的穷地方——凤阳 。 在那里 , 我经历了广大老三届知青所经历的一切 。 再加上我还缺少一般知青那样的家庭的支援 , 也没有任何关系网可依靠 。
于是 , 艰难的人生道路只好靠自己去闯 。 当然 , 想被招工 , 想被推荐上大学;不光想过 , 还努力去争取过 , 然而这些都必然地落空了 。 失望使我设法寻找平衡与慰藉 , 否则就是绝望 。 于是 , 我投入了写作 。 因为只有它才不需人帮助、不靠关系 , 也不要本钱 , 又可使你全身心地投人 。 但是我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 , 我就悄悄地把我在锄地、担土、推小车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 。 这些东西虽然没有章法 , 甚至有点幼稚可笑 , 然而它们是我真实的生活和心灵的写照 。
粉碎“四人帮”以后 , 我按政策回城了 , 并有幸在一家儿童出版社当了编辑 。 于是我又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整理加工 , 搞成了一部长篇 。 这就是《生活的路》 。 这部书稿从上海到北京 , 周游了四五家出版社 , 最后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 而且意外地被当时该社的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孟伟哉同志肯定了 , 我还记得老孟在读完书稿后批在稿子边上的字:“这部书稿 , 我从下午读到深夜两点 , 掉了几次眼泪 。 我相信 , 它出版后一定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 但全国上千万知识青年会支持你 , 他们的家长也会支持你 , 我也支持你!你是大有可为的青年 , 努力吧!”
本文插图
■《生活的路》1979年版
当时正是1978年初 , “四人帮”刚粉碎 , “左”的思想无法一下子清除 , 我被扣上了“白专道路”等几顶帽子 。 在单位里受到了批判 。 与此同时 , 他们的影响力也达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一部稿子既然遭到了政治上的非议 , 当然它的出版程序就被搁下来了 。 然而 , 命运常常是会同人开玩笑的 。 正在此时 , 我突然接到了人文社的一份通知 , 要我在去北京参加一个作者座谈会 。
到了北京 , 更使我大吃一惊 。 这次名叫“全国部分中长篇小说作者座谈会”的会议 , 几乎当时全国文艺界的高层领导都参加了 。 而更令我吃惊的是 , 茅盾先生在大会上直接肯定了这部长篇 , 而且点名要我上台去说几句话 , 谈谈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 。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弄懵了——我无法从深重的心理压力中摆脱出来 , 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作出判断 , 并转换自己的角色 。 我一直呆呆地愣在座位上 , 任周围的同志推我拉我 , 我仍然迈不开步子 。
本文插图
■1979年2月9日人民文学那次座谈会闭会时的合照
茅盾先生(前排左六)坐在前排正中 , 他的右边是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 , 竹林(二排左八)微笑着站在他的右后 。
直到十几年以后 ,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的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女巫》的讨论会上听了当时该社的副社长李曙光同志的发言 , 我才认识到 , 这次与当时中央开始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几乎同时召开的座谈会的真正意义——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艺界的思想解放炸响了第一声春雷 。
接着 ,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同志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 , 批驳了那些攻击《生活的路》的观点 , 支持和肯定了这部作品 。 而我的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道门槛 , 也终于跨了过去——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活的路》终于出版了 。 尽管作品还很稚嫩 , 但我的心里感到了充实和莫大的安慰;因为我自觉我在作品中讲的是真话 , 而且也为广大知青同胞发出了心中蓄积已久的第一声呐喊 。
推荐阅读
- 祖国文学|老家的秋天 文/星光(刘艳萍)
- 祖国文学|难忘的播音 作者:吴成启
- 儿童文学|联合征稿 | “百首最美诗歌献给党” 大型诗歌竞优活动
- 搜狐文化|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哈佛教授带你读懂她的诗
- 海螺社区.|周瓒|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及导读
- 江淮文学|江淮文学┃安静或者慈悲(组诗)作者:白怀岗
- 江淮文学|江淮文学┃残秋作者:万家阳
- 江淮文学|江淮文学┃十一长假(外一首)作者:刘小龙
- 齐鲁文学|河南诗人‖【李健诗选】
- 作家出版社|那些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