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基因魔剪”背后的专利之争:基因编辑“一哥”张锋为何无缘诺奖?( 二 )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CRISPR-Cas9技术在临床上的成功案例 , 中国科学家就曾利用CRISPR-Cas9完成了世界首例基于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案例 。 但随着该技术将生物体的基因修饰过程变得相当简单与廉价 , 研究人员和伦理学家甚至开始担心 , 这会催生负面效应的发生 。 此外 , 基因编辑潜在的基因脱靶风险也成为其临床应用的最大障碍 。
杜德纳对此表示:“科学的进步不应该因为担心伦理问题而停滞不前 , 相反 , 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 能够帮助科学家解释很多根本性的问题 。 我总是希望我们科学家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推进科学的发展 。 ”
截至2020年 , 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85位获奖者 , 此前只有5名女性 , 包括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双料诺奖的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 如今杜德纳和卡彭蒂耶的加入 , 使女性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增加到了7名 。 而令人遗憾的是 , CRISPR-Cas9技术研究另一先锋——华裔科学家张锋教授与诺奖失之交臂 。 而这背后还暗含着专利之争 。
基因编辑|“基因魔剪”背后的专利之争:基因编辑“一哥”张锋为何无缘诺奖?
图片

2012年8月17日 , 夏彭蒂耶和杜德纳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 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工作原理 , 首次在体外证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统可以切割任意DNA链 , 指出CRISPR在活细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 。
7个月后 , 华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博德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锋于2013年2月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 , 首次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小鼠和人类细胞 。
理论需要实践来证实 。 张锋不但首次实现了CRISPR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编辑 , 还就此申请并早于杜德纳和卡彭蒂耶得到了专利 。 与后者不同 , 张锋还申请了“适用专利加速审查机制” , 适用程序的专利申请可在12个月内获批 。 2014年4月 ,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批准了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专利请求 , 其中包括多项广泛涉及CRISPR-Cas9在真核细胞中进行修改的基础专利 。
04 专利之争
杜德纳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即提出异议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表示 , 杜德纳和卡彭蒂耶团队先于博德研究所提交专利申请 , 其专利申请的优先日期是2012年5月25日 , 但由于博德研究所寻求了加速审核流程 , 后者被首先授予了一些重要专利 。
2016年 , 杜德纳和卡彭蒂耶团队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上诉 , 被驳回 。 此后该团队继续申诉 , 美国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介入 , 最后裁定博德研究所张锋团队在其已获准的专利中 , 拥有将CRISPR系统用于真核细胞的“优先权” , 同时也肯定了杜德纳和卡彭蒂耶团队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关键发明者 。
CRISPR的专利战并未就此结束 。 2017年4月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再次提起上诉 , 申请撤销PTAB的判决 , 博德研究所也就此提出诉讼 , 争论持续到美国时间2018年9月10日 ,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最终裁定麻省理工学院张锋教授及其所属的博德研究所拥有的CRISPR专利有效 , 维持了PTAB在2017年2月的判决 。 判决电子文件中表示 , 美国专利及商标局认为 , 博德研究所的发明与伯克利的申请涵盖不同范围 , 二者并不存在冲突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不认可这一结果 , 提出“博德研究所只是使用常规现成的工具”、在植物和动物中应用CRISPR-Cas9的六个研究小组之一 , 并表示下一步可能“要求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重新考虑决定或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请愿” 。
裁定获益方博德研究所则发表声明说:“博德研究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专利和申请涉及不同的主题 , 因此不会相互干扰 , 除了诉讼之外 ,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 , 确保这项变革性技术能够广泛、开放地获取 。 ”
(作者:唐唯珂,潘展鹏 编辑:李欣夷,徐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