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高效地读完一本书( 二 )


■网友的回复
首先,我觉得速度和效果本身就是冲突的,要想有好的效果,就一定得多花时间。
而且,很多时候,为了追求速度去读书,读完了过两天再来看,发现绝大部分内容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说内化书的内容成为自己的东西。
我其实是非常讨厌用思维导图来读书的,因为思维导图有几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思维导图只能体现内容之间线性的关系,但是绝大多数信息,尤其是对复杂的问题,内容之间的关系几乎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用思维导图来读书会简化,甚至扭曲对书里信息的理解用思维导图记读书笔记的过程,不会强迫你自己去思考和整合书里的信息,很容易演化成照抄章节名称,看完等于没看的“伪读书”很多书里会有图表或者对方法的介绍,光用思维导图记录会丢失掉图表的信息,同时也没有办法去实践或者练习书里提到的很多方法。
所以我自己尝试改良了一下用思维导图读书的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读书的效率(注意不是速度)
我一般在读书的时候,尤其是读比较正经的书的时候,会思考:这一本书/章节,如果我需要用一页或者几页PPT来把里面的内容讲清楚,我这一页PPT会怎么画?然后试着把内容画在纸上。
这是我在读一本关于定价理论的书,The Price Advantage,的时候做的笔记:
怎样快速高效地读完一本书
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真的做成PPT,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
怎样快速高效地读完一本书
这样虽然读一本书的时间,可能是简单看完的1.5-2倍,但是可以达到简单读书三到五遍都没有办法获得的效果。
■网友的回复
关于如何快速高效地读完一本书,今天呢,
我就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并分享一本书,名叫《洋葱阅读法》
《洋葱阅读法》的第三章内容为快速阅读
什么是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指在一本书中快速、精准地找到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信息。
比起从头到尾逐句逐页的用三十分钟阅读,先用8分钟看目录和序言,再用22分钟详细阅读一个关键章节或者一个关键的概念。
那种方式更高效时间?
那种方式更快速?
那种方式更能激发你主动阅读?
毫无疑问是第二种情况,带着目的去读书,会更加主动且集中注意力,知道自己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就不会30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过去了,书看完了,大脑却一片空白。
快速阅读的本质或者说提升阅读速度的目的,就是以主人的心态迅速地让“仆人”——书本告诉我们,它是干吗的,它有什么价值,它值不值得我们为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快速阅读地步骤:
提问
预习
扫读
切重点
复习
提问的两种方式:
1.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
2.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有没有、可不可以等选择性回答。
预习:
预习的对象为书籍的目录和序言,来大致了解某本书的结构,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本书里讲述的范围,那些内容值得我们参考,那些内容可以略过······
预习的三种结果:
这本书简单易懂,值得读;
这本书值得读,但是有很多障碍;
这本书不值得读。
扫读:
经过前两个步骤,可以确定这本书值不值得我读,哪个部分值得读。
到了扫读这个步骤,就是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翻书的同时标记出
我们的关注的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图表、标题以及一些关键词。
标记三种方式:
荧光笔
便利贴
折页
切重点:
切重点也就是将这本书里的核心概念先搞清楚,其他的故事、案列等为次要。
切重点对应的九宫格笔记法:
为什么是九个,不是16个?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如果对自己要求严格,画成十六宫格或者更多的格子也不是不可以。
对于九宫格笔记来说,只需把9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抄句子、抄片段、抄例子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
做完这个工作之后,整本书提的3个问题,用这9个概念都能回答,一本书看上去就已经被找出来了,这是第一个工具。
切重点对应的RIA便签读书法:
九宫格笔记法摘录的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而RIA便签读书法则是呈现书里的片段。
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一个关注整体,一个关注部分。
复习: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问自己几个问题:那些问题还需要搞清楚?接下来还有那些书需要读?这些书需要读几遍?真的用一个小时就将前面的内容读懂了吗?等等······
强调:好书要多读,绝不止读一遍。
此外这些方法统统需要自己亲自实践,光看没用!大量的像这些需要实践的工具类书籍都是需要自己专门花时间刻意练习,并且在实践初期都会特别的慢,不像书上写的那么快的完成一个步骤,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并且有毅力能够坚持下来,最终才能熟能生巧。
以上内容来自《洋葱阅读法》,更详细内容请看书籍《洋葱阅读法》,如有侵权删!
码字不易,阅读到这的小伙伴点赞、关注、收藏一键三连哦!
人海茫茫防止走丢
请关注 @流年煮书
这样会让我为你继续带来回答哦⊙?⊙!
■网友的回复
相信很多朋友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中小学,习惯性地逐字句去读任何一本书,并且手里拿上一支笔,把作者写得比较精彩的话划下来,一本书划完,阅读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事实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是非常低效地,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偏向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的构架,这会导致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局部的信息来断言全书的内容,而没有办法把捉作者最精彩的部分,即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构建起他的理论框架的。这可能也是很多人没有办法依托海量的著作去书写一篇论文,而只能依靠知网找几篇相关论文东拼西凑的原因。这里对于哲学、理论类的著作、论文来说尤甚。
事实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们用来阅读《论语》一类的短小语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其本身推演的过程基本不涉及,更多的是用一种自明的方式去言说某些道理,在这一类的书籍中,我们用此类方式阅读,很容易获得相应的美感和启发。但是一旦涉及到整本著作都在围绕着某些结论来论说的时候,我们再这样去阅读,那这本著作估计只能是用来催眠的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没有自发地去为该书构建框架、为书中的论述搭建联系,虽然书都会有自己的目录和章节,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更多地是作者的思路,而读者本身,是被不知不觉地牵着走的,是被动的,就好像学生上课一样,所以一旦读到某些不那么感兴趣的章节,但担心错过什么不好跳过同时又难以读进的时候,瞌睡虫就来敲门了。
题者问“如何高效地读完一本书”
我在这里讲“高效”理解为:快速并且能够达到阅读目的
不同的读书目的,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在这里忍不住再想说一句,关于阅读功利化的问题。可能很多朋友会对功利化这个词有所抵触,尤其是与阅读产生捆绑的时候,但事实上,在阅读上注重功利化,更能达到满足我们增长见识,获得理解力,产生洞见的目的。除了我们读的闲书、散文纯粹是为了获得某种精神的愉悦和美感而进行的,其他经济、管理、心理学、哲学书目,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功利性,反而能够让我们读得更好。
不乱扯了。谈方法论。
围绕不同的读书目的,我们的阅读工作应该如何展开:
一、增长见识,满足装逼欲
这就是属于那种喜欢把自己捯饬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见面喝酒啥都能侃侃的那种。这类的阅读书目,多见于历史、地理、某些常识、新闻类的读物。要满足此类目的,就是放开了读,啥有意思就读啥,跟去旅游吃美食一样,看着一样诱人吃一样。这种主要是达到看的广、记得住、说得出的目的就行。这块没什么特别要说的,此类书目一般趣味性比较强,就是历史这块,为了更好地识记,可以先建立起朝代、时代、国别框架,再把每个相应的人物、历史事件置于框架之中,这样提取起来就会容易些。
二、要对某本书形成一定深度的理解,产生洞见
这里主要针对理论类书籍(哲学、经管、社会学等)。在阅读此类书籍的过程当中,尤其要注重阅读规则、方法的应用。
① 概览:拿到一本书,可以先对其前言、序言、后记、介绍、目录等进行阅读。前言、序言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告诉你这本书大概是讲什么的,而目录是倾向于告诉你,我将如何对我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论述,也可以说,作者的每一章节包含怎样的内容。这可以让读者对书将要展开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相当于初见时的新朋友,对基本面貌有所掌握。这个过程讲道理花费不到10min。这里还可以翻开里边的章节,粗略的读个大概,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著作内容再多一步了解
② 正式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要注意应用一个原则:不断地提问自己。
这部分讲了什么?
作者是怎么样讲的?
这部分跟作者要论说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或者说前后文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这样的论述方式和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观点?
这个观点跟我、跟现实有哪些联系,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由此解释?
我应该如何利用这个观点?
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入这些问题,这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读者们根据实际作出自己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且知道他是怎么搭建起来他的理论大厦的,在此之后,我们可以达到的目的是把一本书读薄了,它在我们的面前就剩下一个骨架,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星的知识片段。并且在此过程中,我们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有一些我们知道作者作为例子等的一类不影响我们理解的内容、或者说不是那么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迅速过滤,知道其存在的意义之后,便可继续下面的阅读,达到一个更有效的阅读目的。
三、要对某一个领域形成一定的认知
这一块的阅读方式,是必须要有第二点所提到的方法参与的,因为要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必定是要从该领域的入门、代表、权威著作开始。只是这里更强调的是,如何使得阅读的相类的书目进行关联,能够在脑中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在这里第一件事情,必定是要在某一个主题下,选取相应的代表著作,可以从最简单有趣的著作开始。在这一步要做的清楚该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对象以及研究方式。其次是要对核心的重要的概念有个基础性的认识。
第二步,就是要综合几本权威著作进行阅读。主要注意的是要比对不同著作者的侧重点、对相同问题的解释异同,自我提问的步骤在这里更是不能缺少,不可偷一分的懒,不然读过后,反反复复还是只知道那几个概念,无法形成自我的认知,更没法对人言说。
第三步,主要看个人要求,不是专业领域和很感兴趣的情况下,很多人到第二步就差不多可以终止了,这里如果要继续深挖的话,当然只能深广的阅读了。但是阅读要了一定程度,单纯的阅读已经不能呈现一个效用递增的趋势了,这时候特别的是要强调个人对知识的重塑能力。这里主要是指对领域知识的个人解读。
不准再光收藏不点赞了!收藏量是点赞量的好几倍!一点都不厚道不可爱!!哼哼哼!!!→_→
■网友的回复
如果题主的任务仅仅是快速地读完一本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本在你舒适区之内的书。
让明史研究者去翻阅《明朝那些事儿》,让经济学研究者去翻阅《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通俗读物,更极端地比喻,让一个高中生抽出一本小学语文课本,如果每个人都只阅读在自己舒适区的书,其速度一定是非常快的。
但是,这样的阅读除了满足数量上的虚荣感和一句“我今天终于做了一件有用的事”的安慰以外,其实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欺欺人,本质上并没有和刷了一天或者看了一下午剧有任何区别。读书最忌讳就是永远在舒适区打转,空耗精力,舍本逐末。真正高质量的阅读必然伴随着痛苦,与其追求囫囵吞枣,以至消化不良,不如尝试从如何提高效率入手。
以下我就对如何阅读、如何笔记分享一点自己的体会。
怎样快速高效地读完一本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