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游戏塑造的一代:沉沦手游的孩子长大了会怎样?
网吧曾经是游戏玩家的重要集聚区之一 。 图/视觉中国被游戏塑造的一代本刊采访人员/李明子发于2020.9.28总第966期《中国新闻周刊》韩薇是一个有俩娃的80后妈妈 , 大儿子今年17岁 , 玩手游五年 。 孩子不是所谓的“网瘾少年” , 但也确实因游戏耽误了学业 , 初中毕业后考了专科学校的电竞专业 。 小儿子今年6岁半 , 刚上小学 , 现在大人管着不让玩网游 。 但对一个“10后”的小孩来说 , 游戏无处不在 , 从他出生起就接触智能手机 , 用iPad看动画片 , 中间会插播游戏广告 , App 学习软件也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完成任务 。 有时 , 孩子爸爸在家玩《绝地求生》 , 小儿子能目不转睛地站在旁边看半天 , 虽然从没上手玩过 , 也知道什么是八倍镜 , 什么叫空投 。“现在的小孩不可能不玩游戏 。 ”通过大儿子的经历 , 韩薇已经认清楚了现状 , 但怎么才能让身处游戏世代的孩子有质量地完成学业、将来成为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人 , 她始终没有找到好办法 。家长的无奈韩薇发现老大玩手游是在他初一下学期 。 为方便联络 , 也为了满足小孩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心 , 给老大配了手机 。 直到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 孩子成绩从原来的中游掉到班级末位 , 韩薇才发现不对劲 , 原来孩子已经打游戏一个多月了 。起初 , 老大自己也曾主动克制 , 让爸妈监督他玩游戏的时间 , 但成绩一直不见回升 。 “就算人没在玩 , 但他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 , 连做梦都是游戏 , 心思不在学习上 。 ”韩薇回忆说 , 孩子自己知道学习时间玩游戏不对 , 就在晚上偷偷玩 , 不睡觉 , 第二天早上起不来 , 白天上课没精神 , 时间长了 , 他自己也放弃了 , 不学习 , 不写作业 , 也不去补课班 。韩薇向朋友打听“戒游戏”的经验 。 有朋友陪孩子一起打游戏 , 每关都打到“三星”满级 , 打通关之后小孩自己觉得没劲儿 , 就不玩了 。 韩薇如法炮制 , 让老公陪玩 , 结果孩子越玩越上瘾 , 因为儿子玩的不是《超级玛丽》那种有固定关卡数的游戏 , 而是《穿越火线》《王者荣耀》等竞技类游戏 , 重复过关做任务 , 以提高操作熟练度 , 没有止境 。 而且 , 与读书提升成绩的漫长过程相比 , 游戏中升级速度快 , 孩子得到鼓励 , 玩完一局还想再来 。“游戏与电影、阅读等其他娱乐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互动性强 , 这也是让人上瘾的一个原因 。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江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 传统娱乐方式是单向的 , 观众被动地看、被动地听 , 感受和联想也是个人的 , 而玩游戏是主动完成挑战 , 完成程度不同 , 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 , 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 , 越容易上瘾 。美国游戏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待在虚拟世界 , 玩家在游戏中以持续不懈的乐观精神主动挑战障碍 , 及时得到反馈 , 与线上好友一起在游戏中寻找更有意义的目标 , 主导命运、创造未来 。 现实生活有着太多“bug” , 游戏则提供了一个可以逃避的山洞 , 以及亲手创造完美世界的可能 。 电子游戏的设计初衷本就不是“防沉迷” , 而是为了吸引玩家的时间 。家长在游戏面前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分析说 , 每一代孩子玩的游戏都不一样 , 十年、五年 , 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完成一次迭代 。 另一方面 , 各个层面的学校教育都不涉及游戏 , 家长如果多年不玩游戏 , 也很难正确引导孩子如何玩 。韩薇自己不玩游戏 , 丈夫只是偶尔玩网游 , 俩人不知道该如何引导 , 只能反复讲道理 。 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 , 听烦了甚至会拿手锤墙 , 韩薇看了更心疼又害怕 , 不敢在家里断网 , 担心这样做会把孩子逼去网吧 , 情况更失控 。 最后 , 她和孩子达成了一个协议:儿子保证读完初中 , 之后按他的心愿去考电竞专科 。直到今年寒假 , 大儿子才跟韩薇说出自己当年沉迷于游戏的原因——所有的道理都懂得 , 但自己的学业已经跟不上 , 唯一的成就感就是在游戏中一路打上王者 。今年9月上旬 , 韩薇大儿子给她发微信说 , 他所在的团队在第二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华东区山东省城市海选赛中获得了冠军 。 在外打比赛一年多 , 他见识到很多博学聪明的同龄人 , 也为自己的学历自卑过 , 这才有了过年期间和韩薇的那次谈心 。 现在 , 老大不让弟弟碰他玩的竞技游戏 , 怕他会上瘾 , 会找一些益智类小游戏来一起玩 , 每次不超过半小时 。 为转移弟弟注意力 , 老大还会陪着打球、溜冰 , 还嘱咐妈妈说 , “培养弟弟上大学吧” 。“老大沉迷游戏的代价太大 。 ”韩薇无奈地说 , 孩子为此损失的时间和未来都无法挽回 , 唯一庆幸的是孩子从没“氪金”玩游戏 , 没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
《绝地求生》游戏画面 。利用人性弱点的氪金游戏今年5月初 , 14岁初中女孩刘歌游戏充值6万元被发现后从家中阳台跳楼自杀 。 在这前一天 , 女孩母亲查消费记录发现 , 短短一个月内 , 游戏充值108笔 。有网友称这款名为《龙族幻想》的手游“不充值就玩不下去” , “不充到300块钱不让买贵的衣服和头发 , 逼着让人氪金 。 ”游戏充值页面上的点券从6元至648元不等 , 每充1元钱可以兑换10张点券 , 可用于购买礼包、时尚服装、饰品等虚拟物品 , 玩家群中有人称自己“买服装就花了20万元” 。所谓“氪金” , 就是给游戏充值 。 游戏的付费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买断制(play to play , 简称p2p) , 把游戏买回家玩 , 之后无需再付款 , 在主机类游戏中比较常见;另一种是免费下载(free to play , f2p) , 直到用户开始消费前 , 开发者没有收入 ,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游戏里“挖坑” , 让玩家花钱来填 。 例如 , 购买战斗装备 , 或是单纯为了炫耀的皮肤和特效 , 有的重氪金游戏不付费将寸步难行 。“这类游戏看起来就像糖精 , 一开始吃觉得很甜但没有营养 , 注定无法带来像好小说或电影那样的体验 , 因为他本质上就不是一套意义系统 , 而是消费系统 , 甚至是赌博 。 ”游戏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讲师刘梦霏说 。氪金游戏作的恶 , 开发者也只是链条的其中一环 。 刘梦霏分析说 , “一些内付费游戏的初衷也是做好的、有深度的游戏 , 但它的玩家可能不允许 。 因为玩家已经习惯了被服务到位 , 为了爽可以在游戏里拼命砸钱 , 开发者觉得这个方向可以赚钱、产业觉得这个方向可以赚钱 , 纷纷改变研发方向 , 吸引投资人往这类游戏里投钱 , 接着这种游戏在榜上露面机会也越来越多 , 逐渐成为主流游戏 。 中国玩家普遍游戏素养并不高 , 缺少对游戏的判断力 , 排名榜成为主要判断依据 , 由此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刘歌的游戏账号后来被查出在游戏内完成了实名验证 , 显示是一名40岁的成年人 , 有可能是使用了家长身份信息 , 而家长此前对孩子玩游戏的事情一直不知情 。 “不能所有责任都推到这款游戏上 , 其背后还是复杂的家庭教育、青春期心理疏导等等 。 ”澎湃评论6月8日刊文表示 。游戏在中文语境中又暗含着巨大的文化负资产 , 刘梦霏曾翻阅《二十四史》 , 寻找“游戏的人” , 结果玩游戏的主体都是昏君、佞臣、仆妾奴 。 古人崇尚的是外儒内道 , 没有给“玩“留有位置 , 偶尔涌现出写《闲情偶寄》的李渔和为斗鸡写诗的李白 , 但这都是旁枝末节 , 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现代社会和游戏不产生关联是不可能的 , 只要有智能手机 , 就不可能接触不到游戏 。 围绕着对游戏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 将来还会形成游戏的信息壁垒 , 换言之 , 你的游戏素养决定了你是会利用游戏的人 , 还是被游戏利用了的人 。 ”刘梦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推荐阅读
- 小红姐的产房故事|独臂男结婚,下一代胳膊会残疾吗?100多年前的实验颠覆了人们认知
- 青年|数学游戏:抹掉的数字我能猜到
- 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
- 春秋战国|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暴君?看完你就明白了
- 导师家人|林中小区成新一代打卡圣地,30个楼层都有绿色,每天十人来拍照!
- 电商营销游戏化:谁最像10年前的腾讯?
- 青年|甜蜜动人的打底裤美女,塑造完美腿部曲线,更加吸睛夺目!
- “爱玩游戏”也被永久封号了,哈哈
- 车辆知多少|小学三年级:学霸和学渣的分水岭,专注学习仍是游戏?看如何引导
- 郁亮:地产行业游戏规则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