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 论势 || 动力电池惟能量密度论该休矣 | 中国汽车报,观车


中国汽车报|· 论势 || 动力电池惟能量密度论该休矣 | 中国汽车报,观车
文章图片
近日 ,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透露 , 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已通过专家评审 , 预计将很快发布 。 与第一版路线图不同的是 , 新版路线图对动力电池不再做单一的高能量密度引导 , 而转为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 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指标 。
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纲领性和指导文件 , 新版路线图的及时“纠偏”非常关键 。 2017年 , “骗补”事件发生后 , 国家及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 , 把电池能量密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 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 , 推动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 同年3月1日 , 工信部等四部委印发了《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 将提高电池比能量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 。 在技术方向如此明显的政策引导下 , 新能源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开始不遗余力地提高车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
在随后几年时间里 ,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头等大事” , 但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负面影响 。
一方面 , 由于补贴政策每年都会进行调整和变化 , 电池能量密度在不断提升的同时 , 车企缺乏足够时间来开展产品验证工作 , 导致新能源汽车自燃等安全事故频发 。 而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 , 也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生疑虑 , 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从“政策市”转向“市场市”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能量密度不断提升带来的续驶里程大幅提升 , 并没有真正消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 事实上 , 一味提升续驶里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有效手段 , 合理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减少充电时间才能更好地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问题 。
另一方面 , 行业对能量密度的过度追求 , 让注重电池和产品安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吃亏” 。 国内有一家最早一批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和销售的自主品牌企业 , 一直以来将电池安全视为第一要务 , 此前在产品研发 , 尤其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方面制定了较为严格和稳健的阶段性目标 。 然而 , 这样的“坚守”却导致企业产品电池技术指标的提升速度远远跟不上补贴变化 , 让企业在获取补贴方面处于不利状态 , 市场竞争力因此大大降低 。
好在近两年行业已经注意到并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 业内专家频频呼吁 , 不要追求过高的电池能量密度 , 在评价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时 , 还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寿命和经济性等其他重要因素 。 但光靠呼吁并不能让企业有所改变 , 只有从更高层面的政策进行规范 , 才能真正影响车企的战略决策 。 基于此 , 新版路线图强调“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 将电池安全性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 , 这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稳健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路径 。
当然 , 电池能量密度并非不重要 , 只是一味追求这一指标而忽视其他因素 , 会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 , 如何才能确保路线不走偏?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 技术路线也好 , 战略方向也罢 , 只要真正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 想消费者之所想 , 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 , 就能保证企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 稳步发展 。
笔者衷心希望 , 在经过这一轮调整之后 , 我国新能源汽车能真正面向消费者和市场需求 , 尽快摆脱政策依赖 , 快速行驶在由市场推动的健康发展道路上 。
【中国汽车报|· 论势 || 动力电池惟能量密度论该休矣 | 中国汽车报,观车】文:施芸芸编辑:李卿版式:刘晓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