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中国年轻人婚姻的凶手:不会吵架( 二 )

谋杀中国年轻人婚姻的凶手:不会吵架
当你和伴侣分享你的矛盾、不安、尴尬、那些你想保守的秘密、遗忘已久的往事和记忆时 , 你们才能搞清楚争吵背后发生的事 , 然后重建亲密关系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莉莉家庭经济状况很富裕 , 但是感情上却很匮乏 。 父母离异 , 导致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多少亲情的陪伴 。 为了掩盖自己缺乏安全感 , 她总在丈夫面前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而丈夫出身于平民家庭 , 常感到自己配不上莉莉 , 只好努力工作 ,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有一次 , 双方为假期是否要出去玩发生了争执 。 莉莉想出国度假 , 但丈夫只想在家休息 。 莉莉生气地丈夫吼道:“你住着我买的房子 , 什么事情都该顺着我!”这样的争吵多了 ,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 , 莉莉看到了自己其实在试图掩盖的内心的不安全感 , 以及对控制权的争夺欲 , 这源自于她的成长背景 。 她开始试着将内心的感受告诉丈夫 , 分享自己的脆弱面 , 揭开自己童年时的伤疤 。丈夫对她表示了同情和理解 , 也讲出了自己内心的自卑与羞耻感 。 丈夫的认可让莉莉感到幸福 , 莉莉的包容也让丈夫对自己有了信心 。 他们通过吵架得到了彼此的信任 , 重新接纳对方 。谋杀中国年轻人婚姻的凶手:不会吵架
爱情没有逻辑 , 理解它的关键 , 是培养一种能力 , 那就是学会在对你而言重要的事情上负责地进行争吵 , 为幸福而争吵 , 直至揭穿争吵的本质 , 与伴侣一起收获亲密和快乐 。谋杀中国年轻人婚姻的凶手:不会吵架
正确吵架 , 能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你让我的生命更完整 , 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让你心动?不 , 这些陈词滥调虽然听起来浪漫 , 但如果你相信它们 , 可能意味着你并没有独立的人格 , 还不具备发展深层次亲密关系的情绪能力 。当两个未独立的人在一起时 , 就会陷入亲密关系的某些误区 。 以下两种情况 , 你觉得那种更亲密呢?你们紧紧拥抱对方 , 只看到彼此的肩膀;你们四目相对站着 , 鼻尖只距离20厘米 。如果你像第一种情况那样陷入亲密关系中 , 就无法分辨双方各自的状态——你们紧抓彼此不放 , 想要融合在一起 , 所以你们就“看不到”对方了 。这种情况下 , 你们的感受和思想都是由对方决定的 。 但 , 亲密关系要求我们在一起时也能保持独立人格 , 同时把彼此视为独立的不同个体 。朱迪斯在《如何正确吵架》中说:在所有的成功关系中 , 都存在两种互相作用的强大生命力 , 一种是缩短彼此距离的拉力 , 一种是让彼此保持独立的推力 。谋杀中国年轻人婚姻的凶手:不会吵架
争吵往往就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处理这两种力量的方式——我们要么用力推开了彼此 , 要么在拉近彼此距离时使用了错误的方式 。只有情绪成熟的人才能驾驭这两种力量 , 既不疏远对方 , 也不试图把伴侣”据为己有“ 。这需要你脱离他人影响 , 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 。书中有个很好的例子:娜娜和丈夫都是成功的专业人士 , 在外人看来他们强大而独立 。 可是 , 只有丈夫知道 , 她其实是个未长大的小女孩 , 他们经常为了娜娜父母的事情吵架 。丈夫:“你别每次一有事就给你妈打电话哭诉行吗?每天都这样 , 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女孩了 。 ”“我不能抛弃我的家人 , 如果我不跟爸妈说话 , 会伤害家人之间的感情 , 我是他们的女儿啊 。 ”“你还是我的妻子 , 你不能拒绝成长 。 ”“我害怕我不找父母的话 , 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坏女儿’ , 如果没有我 , 他们会不停地争吵 。 ”在很多次争吵中 , 她发现丈夫抱怨她拒绝长大是对的 。 因为她发现 , 父母对她的爱是以她顺从为前提的 。 但凡她稍有违逆 , 母亲就会说:“你的眼中没有这个家了 , 你已经不是我和你父亲的好女儿了 。 ”所以 , 在生活中她只是看起来很独立而已 , 并没有脱离父母对她的影响 , 也没有完整的独立人格 。谋杀中国年轻人婚姻的凶手:不会吵架
慢慢地 , 娜娜发现 , 当她开始走出被父母摆布的阴影 , 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时 , 丈夫会鼓赞美她 , 并告诉她有足够的能力去拥有这些成就 。正是因为有效的争吵 , 她一点点揭开问题 , 走出了迷宫 。就像朱迪斯博士写这本书的初衷一样 , 她和丈夫鲍勃两人在争吵的过程中 , 彼此促进对方成长 , 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赖 , 通过有效的争吵 , 两人在不断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过程中 , 他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 也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最后 , 我想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段话:懂得亲密关系的艺术的人 , 是心灵战士 。 他们总是不断地适应环境 , 做各种尝试 , 积极投入争吵 。 他们通过训练保持技能的敏锐度 , 并在爱的冲突中变得更加熟练 。 战士们会审视自己的弱点 , 并努力加强 。两个人在一起 , 除了好好说话 , 也要好好吵架 。吵出更好的“我们” , 吵出更好的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