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夜玫瑰|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11位网友的回答!


昨天的线上读书会结束了 , 上期读书会推荐的书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 而我们的问题是: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巴黎夜玫瑰|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11位网友的回答!】本期精选了11网友的回答 , 每一位网友的回答都很精彩 , 不信, 就来看看吧!
巴黎夜玫瑰|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11位网友的回答!
本文插图

网友【黑三】的回答:勿需质疑 , 生命的意义 , 必定存在于生命本身 。
这让我想起《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 。 而这个道理 , 也在这部作品中袒露无遗 。
自我超越与自我割离 , 是文中给出的两个秘方 。
自我超越 , 即志存高远 。 心中看得见更好的 , 就有了不挂碍眼下困苦的动力与志向 。
而自我割离的好办法 , 就是将痛苦客观化 。 将感知从痛苦中剥离出去 , 人在地上 , 心在空中 。
这两者的难点在于 , 要有「放下」的功力 。 否则 , 眼前纠结剪不断 , 远方再美 , 也只能望洋兴叹 。
网友【进击的石头】的回答:我从没有想过理想的人生 。 我不害怕衰老 , 不害怕死亡 。 可是总觉得从未找到人生的意义 。
也不用嘲笑别人 , 小时候为父母活着 , 现在为孩子活着 , 完全靠着动物本能往上走!身体虽然没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 心灵却好似被禁锢着 。 知道这种寄生在亲情中的求生本能是没有意义的 , 但也逃不掉 。
实事求是的讲 , 也不是迷茫 , 就是没有探求人生意义的动力 。 就像弗兰克尔描述集中营里人们的状态 , 逐渐对死亡变得麻木 。
集中营里的犯人想要活下去 , 就必须让自己看上去还能干活儿 。 这让我想起了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忧心的是一旦民众成了无用阶层 , 就失去了最后的价值 , 你甚至会被动的被打上「无意义」的标签!
这不像小时候写作文 , 没有最后峰回路转的反转 , 没有强行拉回主旋律的愿望 , 就是感觉有点儿「丧」 。
所以上周我才提议 , 读一读「汪曾祺」 , 看一朵小花儿 , 品一碟小菜儿 , 闲看蚂蚁上树 , 呆坐且听风吟 。 意义 , 理想 , 就这样吧 。 也许这就是活在当下吧 。
网友【灵兮】的回答: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的一个女孩 , 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当时在集中营中兼任医生的角色 , 而那个女孩就要被送进毒气室了 。
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让他一直记忆深刻 , 犹如一首诗歌:
她说:我感谢命运重创了我 , 曾经的我被娇惯坏了 。
她指着窗外的一棵树说:在我孤独的时候 , 它是我唯一的朋友 。
而那不过是一棵栗树的一段枝干而已 , 枝干上绽放着两朵小花 。
她说:我常常同她说话 。
他问:她会回答吗?
她回答:是的 , 她告诉我--我在这 , 我在这 , 我就是生命 。
生命本身只是一张白纸 , 生命的意义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灵性和悟性 , 需要我们自身去领悟和创造 。 生命中那些鲜活的片刻 , 即便注定会黯淡和消散 , 也有着无以伦比的丰富质感 , 让生命有趣的正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中 , 每一道细微的波浪起伏和每一抹光影的颤抖变化 , 凋谢和悲伤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
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 过去并不意味着消失 。 正因为不能永远拥有所以才无比珍贵 , 也给生命中的遗憾以更多样的解读 。
巴黎夜玫瑰|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11位网友的回答!
本文插图

网友【张俊寿】的回答:我觉得吧 , 这本书不是在讲苦难 , 也不是在讲勇气 , 甚至不是在讲什么意义 。 总之它不是一本方法论的书 。
这种书应该用减法来看 , 也就是说 , 当人们的财产、职位、家庭、名声、自由这些社会学意义上的标签 , 在集中营里都被一件一件剥夺的时候 , 最终还能有什么残留的东西来支撑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