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是个技术活

捡漏是个技术活
捡漏 , 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 , 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 , 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 。 捡漏 , 形象地体现在一个“捡”字上 , 古玩界普遍认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 。 故而 , 北方的方言 , 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 , 是极诙谐而写实的表达 , 也是汉文化中调侃文化的形象化体现 。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个著名的“捡漏王” 。 他手中许多的珍贵文物 , 都是早期靠捡漏获得的 , 当年他用仨瓜俩枣的小钱换来的古玩 , 如今都涨价成百上千倍 , 有的甚至成为国宝级文物 , 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力和学问 。 因为捡漏还不能光靠撞大运 , 得真懂才行 。 我有个同事 , 也想学马未都捡漏 , 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场跑 , 每次都不空手 。 可他都捡了十来年了 , 一屋子的瓶瓶罐罐 , 没一件是值钱的真品 , 想想也挺可悲的 。捡漏 , 捡到古玩固然物有所值 , 不无意义 , 一不小心就发了横财 , 成了大款 。 如果能捡来人才 , 特别是那经天纬地的人才 , 意义会更大 , 价值会更高 , 说不定就会改变历史 。 譬如周文王捡到了姜子牙 , 秦王捡到了百里奚 , 萧何捡到了韩信 , 刘备捡到了诸葛亮 , 张亮基捡到了左宗棠……捡漏 , 得有过人眼光 , 丰富经验 , 善于慧眼识珠 , 看出人才的潜质 。 否则 , 即使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放到你面前 , 你也会视同寻常物件 , 弃之如敝屣 , 就像昔日和氏璧的献宝人 , 本是一片至诚 , 却被两任不识货的楚王先后砍断两条腿 。 现在不少电视台都有鉴宝节目 , 通过专家的鉴定与判断 , 发现了不少流落民间的宝贝 。 人才也是一样 , 居庙堂之高的固然很多 , 处江湖之远的也不在少数 , 伯乐们就应该以敏锐的眼光 , 爱才的意识 , 不断挖掘发现那些埋在土里的奇珍异宝 , 努力把那些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 让他们发光发热 , 各显其能 。捡漏 , 得有不拘一格的宽阔襟怀 , 容人海涵的博大气度 。 一般来说 , 被漏掉的宝物肯定不会那么醒目耀眼 , 让人一见就眼睛发亮 , 更可能是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出身”不好、来路不正 。 如果心存偏见、歧视 , 就不可能捡到宝物 。 对人才捡漏也是如此 , 倘若求全责备 , 苛求其门第、出身、学历、性别、年龄等 , 就可能错失人才 , 悔之莫及 。 苛求年龄 , 就会漏掉姜子牙、廉颇、黄忠、佘太君;苛求出身门第 , 就会漏掉曹刿、卫青、霍去病、关羽;苛求“前科” , 就会漏掉管仲、吴起、韩信、陈平;苛求学历 , 就会漏掉冯友兰、梁漱溟、钱穆、华罗庚……古玩捡漏 , 要时不时去古玩市场转转 , 逛逛琉璃厂、潘家园 , 到那些旧日的大户世家寻寻觅觅 , 翻箱倒柜 。 人才捡漏 , 也要经常深入民间 , 深入基层 , 认真倾听民声民意 , 眼睛向下 , 礼贤下士 , 不耻下问 , 才能发现有用人才 。当然 , 人才捡到后 , 最重要的是还要人尽其才 , 以诚相待 , 委以重任 , 给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 , 让其大显身手 , 一飞冲天 。 是吴起 , 就让他号令四方 , 开疆掠土;是卫青 , 就请他挂帅出征 , 勒石燕然;是韩信 , 就给他筑坛拜将 , 将兵多多益善;是孔明 , 就让他大权在手 , 运筹帷幄; 是关羽 , 就让他灭此朝食 , 温酒斩华雄 。古玩捡漏 , 一半靠经验 , 一半靠运气;人才捡漏 , 眼光固然重要 , 诚心才是关键 。 捡漏是个技术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