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汪曾祺:那两年,我们几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
文章插图
【汪曾祺|汪曾祺:那两年,我们几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食道旧寻
文 | 汪曾祺
选自《汪曾祺回忆录》
《学人谈吃》 , 我觉得这个书名有点讽刺意味 。 学人是会吃 , 且善于谈吃的 。 中国的饮食艺术源远流长 , 千年不坠 , 和学人的著述是有关系的 。 现存的古典食谱 , 大都是学人的手笔 。 但是学人一般是比较穷的 , 他们爱谈吃 , 但是不大吃得起 。
抗日战争以前 , 学人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 , 大学教授一月可以拿到三四百元 , 有的教授家里是有厨子的 。 抗战以后 , 学人生活一落千丈 。 我认识一些学人正是在抗战以后 。 我读的大学是西南联大 , 西南联大是名教授荟萃的学府 。 这些教授肚子里有学问 , 却少油水 。
昆明的一些名菜 , 如“培养正气”的汽锅鸡、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 , 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甬道街的红烧鸡……能够偶尔一吃的 , 倒是一些“准学人”——学生或助教 。
这些准学人两肩担一口 , 无牵无挂 , 有一点钱——那时的大学生大都在校外兼职 , 教中学 , 当家庭教师 , 作会计……不时有微薄的收入 , 多是三朋四友 , 一顿吃光 。 有一次有一个四川同学 , 家里给他寄了一件棉袍来 , 我们几个人和他一块到邮局去取 。 出了邮局 , 他把包裹拆了 , 把棉袍搭在胳臂上 , 站在文明街上 , 大声喊:“谁要这件棉袍?”当场有人买了 。 我们几个人钻进一家小馆子 , 风卷残云 , 一会的功夫 , 就把这件里面三新的棉袍吃掉了 。
教授们有家 , 有妻儿老小 , 当然不能这样的放诞 。
有一位名教授 , 外号“二云居士” , 谓其所嗜之物为云土与云腿 , 我想这不可靠 。 走进大西门外凤翥街的本地馆子里 , 一屁股坐下来 , 毫不犹豫地先叫一盘“金钱片腿”的 , 只有赶马的马锅头 。 教授只能看看 。
唐立厂(兰)先生爱吃干巴菌 , 这东西是不贵的 , 但必须有瘦肉、青辣椒同炒 , 而且过了雨季 , 鲜干巴菌就没有了 , 唐先生也不能老吃 。
沈从文先生经常在米线居就餐 。 巴金同志的《怀念从文》中提到:“我还记得在昆明一家小饭食店里几次同他相遇 , 一两碗米线作为晚餐 , 有西红柿 , 还有鸡蛋 , 我们就满足了 。 ”这家米线店在文林街他的宿舍对面 , 我就陪沈先生吃过多次米线 。
文林街上除了米线店 , 还有两家卖牛肉面的小馆子 。 西边那一家有一位常客 , 是吴雨僧(宓)先生 。 他几乎每天都来 。 老板和他很熟 , 也对他很尊敬 。 那时物价以惊人的速度飞涨 , 牛肉面也随时要涨价 。 每涨一次价 , 老板都得征求吴先生的同意 。 吴先生听了老板的陈述 , 认为有理 , 就用一张红纸 , 毛笔正楷 , 写一张新订的价目表 , 贴在墙上 。 穷虽穷 , 不废风雅 。
推荐阅读
- 狍子说体坛|两年前场均25+13的全明星 或底薪辅佐詹眉,三度重伤仍受湖人青睐
- 大学|最能让你佩服的大学室友?我舍友娶了我们的大学老师后不睡宿舍了
- 印度|印媒: 中国被我们冷落了!
- 电视剧|原创陪伴我们童年的莫小贝,居然快三十岁了,这么多年只差一个机会
- 做你一辈子的蜡笔|西方为什么不假思索的污蔑中国?因为我们的这个错误!
- ZAKER|远比我们想的严重,法国大学校园性暴力多严重?一项调查报告出炉
- 七木呆瓜仙境|看着茫茫的水资源,却不能下手,班公湖旁的印度人:我们太难了
- 趣头条|我和小白猫和我们的祖国
- 人民日报微博|197653!这个数字,我们永远记得
- 火炮旅游达人|从不讨论印度,并不了解我们的强大,印度教授:中国人太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