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致敬 | ICU主任曾军:坚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本文图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外科大楼12层比任何病区都要安静 , 这里是重症医学科(ICU) , 住着最危重的病人 , 生死是转瞬之事 , 医护人员随时上场 。
但在惜时如金的ICU科室 , 每天早晨交班总会挤出30分钟学习时间 , 每周三中午雷打不动留出一个多小时教授业务知识 , 市一医院ICU是知名的学习型组织 , 全赖有一位好学的兄长——ICU主任曾军 , 一个5点半就起床阅读专著或外语书、走遍全国开展医学讲座的著名专家 。
本文图片
在曾军的带领下 , 短短3年 , 团队经历了一场从理念、技术到临床管理的知识革新 , 组建生命支持小组学习并掌握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 , 这些积累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尤为可贵 。
曾军说 , ICU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 “从头到脚 , 从皮肤到脏器 , 从看得见的器官到流动的液体 , 病患覆盖广泛 , 注定学无止境 。 ”
科室来了个跳级生
1992年 , 曾军加入市一医院呼吸内科 , 老主任以严苛著称 , 病区大查房 , 医生汇报不好会被严厉批评 。 初来乍到的曾军接手一个疑难病例 , 却得到高度表扬 , 他的名字一下子传开 , 内科来了一个临床很厉害的人 。
曾军在新疆长大 , 中学时靠自学跳了两级 , 不到19岁就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 , 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4年后考上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 。
他出身医学世家 , 爷爷是老中医 , 妈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过连队全科医生 , 还在中学做过校医 , 值班时经常带上曾军 , 在诊室里呆多了 , 大家开玩笑喊他“小大夫” 。
在曾军的记忆中 , 那时医疗环境艰苦 , 药物储备少 , 注射器需放在高压锅煮沸消毒再反复使用 。 经常有小孩吃曼陀罗导致莨菪碱中毒 , 妈妈抢救时 , 病房会开着一盏简陋的紫外线消毒灯 。 这些场景伴随曾军的成长 , 他和哥哥从妈妈身上感受到医生职业受人尊重 , 耳濡目染走上从医之路 。
毕业进入呼吸科的曾军 , 笑称自己是医学界的蓝领阶层 。 “与心血管等高精尖科室不同 , 呼吸系统病原体大多漂浮在空气里 , 医生还要分析患者的痰液 , 呼吸科不是年轻医生热衷的选项 , 科室相对缺人 。 ”但曾军毫不犹豫 , “哪里需要我 , 我就去哪里 。 ”
在新疆工作时期的一个画面 , 令曾军感触颇深——由于当地医疗设备相对落后 , 缺乏呼吸监测仪器 , 一位老主任为救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 每天凌晨2点开着一盏鹅颈灯 , 坐在病床前观察患者呼吸暂停次数 。 从老主任的身上 , 曾军领悟到勤勉敬业的医者精神 。
出于男孩子的倔强个性 , 曾军考研择业时故意避开哥哥所在的北方 , 硕士毕业后留在广州 。 进入市一医院仅7年 , 这位跳级生的职业生涯完成又一次跳跃 。
得益于医疗系统干部年轻化建设推进 , 1999年 , 年仅34岁的曾军通过竞选上任市一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 成为院内年轻干部的突出代表之一 。
曾军认为晋升离不开医院的培养 , 20世纪90年代 , 这所始建于1899年的老医院刚好申报三级甲等医院 , 全面更新医疗技术、设备和管理 , 并组织内外科专家为曾军等年轻医生进行规范化诊断培训 。
【曾军|致敬 | ICU主任曾军:坚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医院创三甲 , 医生的职业行为规范了 , 也给年轻医生一个很好的平台 。 ”曾军说 , “从个人成长来说 , 我特别感谢那段时间 , 感谢他们选择了我 , 我才有机会参与科室管理 , 能力慢慢培养起来 。 ”
2003年非典 , 已升任呼吸科主任的曾军迎来一次大考 。 广州市上百名医务人员感染 , 市一医院临危受命 , 组建临时病区专门收治医务人员 。 曾军带领科室与门诊部、急诊科、中心ICU组成医疗网 , 在病房收满疑似患者的情况下沉着应战 , 贯彻了“不漏诊一个非典病人 , 不倒下一个医务人员”的方针 , 曾军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 。
推荐阅读
- 中型车|新车情报局 | 360马力,20英寸大轮毂,标致508特别版致敬210年运动基因
- 表彰|致敬!江门这些个人和集体拟获广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 表彰|致敬!惠州这33人拟获广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附名单)
- 表彰|致敬!中山这些个人和集体拟获广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 经典|220㎡璀璨奢宅, 黑红配色,致敬经典!
- 电影|许君聪《决战发财日》上映,中国版明日边缘,王宁周云鹏都曾致敬
- 光明网|向你的“五一”致敬!
- |26岁女孩差点瘫痪 ,ICU里,她用颤巍巍的手,写了三封信
- 光明网|致敬节日里默默坚守的人们
- 李先生|被鱼刺扎了一下,男子竟住进ICU,还差点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