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不必大惊小怪

_原题为 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 , 不必大惊小怪
■ 观察家
“此辅警非彼辅警” , 公众别因看到“辅警”二字就产生观念上的偏差 , 误解了博士后缪元颖从事这一工作的意义 。
相信不少人曾在短视频平台上 , 刷到过《刑警队长》中的一段剧情 。 刑警支队长顾铭(于和伟饰) , 专门跑去大学以“高薪+一套房” , 留住了高学历怪才卢涛 。 随后 , 卢涛以高超的DNA分析技术 , 帮助刑警队连破大案、要案 , 备受器重 , 并获得了公安部的嘉奖 。
相似的经历 , 在现实中也有演绎 。
近日 , “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 现实中的“卢涛”叫缪元颖 , 是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后 , 他在2018年4月 , 作为“专家型人才”以“警务辅助人员”身份 , 加入了成都高新公安分局DNA实验室 , 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 。
“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 , 这种学历和职业的落差 , 不难将话题推上热搜 。 在网友留言中提到最多的是 , “这么高的学历 , 为啥不给个编制?”
在公众的常识中 , 辅警多属于“临时工” , 有部分执法权但没有编制 。 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及缪元颖是否有编制 , 但显然“此辅警非彼辅警” , 作为专家型人才被引入的缪元颖不同于普通招聘的辅警 。
实际上 , 缪元颖作为辅警有无编制 , 也并非话题的焦点 。 真正催发网友表达欲的还是他这种“高学低就”的境况 。 这类境况 , 也很容易引来“人才浪费”“学习不值钱”的争论 。
按理说 , 都上到了博士后 ,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进入科研机构 , 深入某细分领域 。 选择进入公安系统 , 做辅警从事法医检验工作 , 在多数人眼里的确是剑走偏锋 。
然而 , 这种剑走偏锋是不是人才浪费 , 还得多角度来看待 。 至少对当事人而言 ,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 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当辅警 , 缪元颖本人回应:“能够发挥所长、整治犯罪 , 会很有成就感 。 ”缪元颖透露 , 干辅警的工资收入并不高 , “真的是出于爱好干这项工作” 。
缪元颖在采访中强调 , 自己所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专业 , 对于DNA的检验 , 本就在专业领域之内 。 从报道中看 , 缪元颖在成都高新分局还成立了“缪元颖博士工作室” , 能带领自己的团队 , 从事法医检验工作 , 并因工作业绩而获得了表彰 。 虽然收入不高 , 但这份职业显然也让他收获了足够“荣誉感”和“价值感” 。
一份职业能够既出于热爱 , 又发挥所长 , 还能有不错的成绩;无论怎么看 , 这至少都算得上一份好工作 。 回头想想 , 小时候很多男孩子恐怕都有一个当“神探”的梦——抽丝剥茧 , 寻找真凶 , 打击犯罪 , 匡扶正义 。 只是随着时间流逝 , 很多梦想褪色了 , 而缪元颖真真正正地为此付出了实践 。
回过头看 , 公众大可不必被“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标签牵着走 , 更不必因此笃定“学历不值钱” 。 虽然他名义上是个“辅警” , 但他却也扎扎实实地做着“高大上”的法医工作 , 而且还是带头人 。 学历和专业能力给了缪元颖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 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 。
说到底 , 别一看到“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就认定“学历不值钱” , 那样很可能失之偏颇 。
【中科院|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不必大惊小怪】□狄宣亚(媒体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