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刘浩:以电影对抗不停息的时间( 五 )


刘浩:不工作的时候 , 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 。 我的生活很简单 , 除了看书、读报、拍照、喝茶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事情 。 我平时也不扎场、不混圈 , 需要去哪里背上包就直接去了 , 我也不用供房 , 很自由 。
采访人员:您的创作灵感主要是来源于哪里?
刘浩:我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生活 , 来源于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 我很感谢自己的境遇 , 我觉得很幸运 , 能够经历很多别人无法经历的事情 。 这些事情发生了 , 是无法逃避的 , 于是我把这些经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素材库 , 有一天需要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
2002年之前 , 我住在积水潭桥附近 , 那时 , 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周围的街区兜圈 , 观察周围的人 。 我很喜欢这种没于人群中的感觉 , 在地铁里 , 或者在公交车上 , 离人群很近 , 能够很真实地感受人们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 。 由生活带来的灵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生活教给我的比我在任何地方学习的都要丰富 。 我很享受真实的生活 , 对于我来说 , 导演仅仅是一份职业 , 本质上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 那个时候 , 没有人知道我是做什么的 , 但是时间久了周围各个阶层的人群都跟我很熟悉 , 以至于在拍摄《陈默与美婷》 , 很多当地居民都自发地来帮助我 , 这让我很感动 。

迷失|刘浩:以电影对抗不停息的时间
本文插图

刘浩在《诗人》拍摄现场
采访人员:您怎么看待文艺片和商业片?
刘浩:我认为两者没有明确的分割线 , 记得一位我曾经的老师说:“这个世界上电影只分为两种:好的电影和不好的电影” 。 我深表认同 , 对我来说 , 商业片和艺术片最大的不同体现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和关注内容上的不同 , 归根究底 , 二者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 我个人认为 , 电影作品的票房高低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 然而很多时候 , 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最终呈现出来的方式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 因此 , 每一次都会留下很多遗憾 。 而上一部作品留给我的遗憾 , 带给我的反思促使我在拍摄之后的作品时考虑得更加周全 , 我一直在努力缩小“想要表达的”和“表达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差距 , 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让我感觉到快乐和满足 。
采访人员:您认为导演这个职业承载了什么样的社会的责任?
刘浩:我认为每个职业在社会当中都扮演一个角色 , 导演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记录者的角色 。 他记录社会的一段历史、文化和风貌的同时 , 也传递出导演个人的 , 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诉求 。 与此同时 , 导演也期望能够借助电影这样的视听化手段改变这个世界 。 导演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情况忠实的记录者 , 在记录的同时 , 可能会融入他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 我更加看重的是导演作为一个记录者的身份 , 通过把一段记忆以具象化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下来 , 呈现到大众面前 , 每个观众在观影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 这时 , 导演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可能 。 这种反思只能是自发的 , 导演是无法将它强加到观众身上 。 电影就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 , 导演就是后面支起镜子的人 。 这面镜子我支起来了 , 至于能在里面找到什么 ,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
综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