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刘浩:以电影对抗不停息的时间( 四 )


采访人员:您是怎么走上这条电影之路的?
刘浩:我最早在上海上班 , 后来辞职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编导专业 。 因为那个年代的视听载体并不像今天这样五花八门 , 一些电影方面的基础性的知识一定需要有一个专业的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
选择进入电影行业的原因特别简单 , 就是“喜欢” , 并没有特别高尚的理由 , 对我来说 , 电影就是我的“精神鸦片”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 , 我开始痴迷话剧 , 当时尝试写过话剧剧本 。 后来 , 我逐渐发现话剧剧本的写作已经无法满足我内心想要表达的强大欲望了 , 当时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崛起的年代 , 我看了大量他们的作品 , 这种感觉越发变得强烈 。 又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 , 我有了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 于是就决定投身到电影行业 。 归根究底 , 拍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表达 , 用电影记录我所熟悉的一切 , 我经历过的一切 , 我的观点 , 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感悟 。
采访人员:您在电影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同时兼顾了编剧和导演的工作 ,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工作方式?
刘浩:我拍摄第一部作品的时候 , 因为经济的原因选择自己做编剧 , 也因为我自己之前也是从事写作相关的工作 , 有一定的基础 。 当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 结果意外地发现反响还不错 , 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 之后也形成了一种工作惯性 。 我有很多剧本都在世界范围内获过奖 , 这也增强了我的信心 。 同时 , 这样的工作模式也给我的电影作品制作过程提供了便利 , 提高了效率并节约了成本 。
说到底还是要感谢这个时代 , 尽管它总是在变化 , 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 但这也促使我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一步 。 有时候觉得 , 时光不仅仅是催人老 , 还催人跑 。

迷失|刘浩:以电影对抗不停息的时间
本文插图

刘浩
采访人员:在从事电影的生涯当中 , 有没有对您影响很大的事情?或者说一个重要的节点?
刘浩:我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导演 , 他的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 , 他就是希腊导演安泽罗普洛斯 , 看过他的电影之后我对电影本体的认知有了新的突破 。 他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兴衰、宗教、文学、诗歌、人心、人性全都融入一个长镜头中 。 他的影片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 这种影响并不一定作用于拍摄手法 , 更多的是 , 它改变了我对电影的理解 。 它让我看到了视听语言的另外一种可能 , 电影的另一面 , 以及电影的另一种魅力 。
采访人员:您认为《诗人》的票房对您来讲构成压力吗?
刘浩:《诗人》是一部年代戏 , 当然 , 我也不否认会有年轻人愿意花钱买票进影院和我们一起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年代 , 但是我自己也明白这不会是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选择 。 我自己并没有票房的追求 , 我唯一希望的就是所有投资方能收回成本 。 我并不期望这部电影能赚多少钱 , 对于我来说 , 能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 我想表达的事情得以表达 , 我就很欣慰了 。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赚到钱 , 还能收获一些附加的无形资产 , 那我自然也是开心的 。 但是首先 , 我希望影片的成绩能对得起所有为这部影片投入过的人 。
采访人员:目前有没有下部电影的计划?
刘浩:已经有了 , 但是现在一直在还在考虑中 , 没有做最后的定夺 。 七年前 , 我就完成了一个海岸线三部曲的创作 , 分别是《失踪者》、《风行者》、《惊惶者》 。 早前有过相关计划 , 但是一直没有确定实施 , 我觉得时间还不是特别成熟 , 还想再斟酌一下 。 另外 , 我还想再拍一部年代戏 , 我觉得这个过程很过瘾 , 虽然年代戏的各项成本都很高 , 但是 , 看一个地方从无到有 , 从图纸到具象 , 一个团队一起还原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时代 , 这种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
采访人员:您觉得自己在生活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