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海”正取代“纽伦港”香港只剩两条路

9月25日 , 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合作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CFI)榜单 。GFCI被誉为最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标指数 , 2007年起由智库机构Z/Yen集团受伦敦金融城委托编制 。 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国际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和排名 , 根据这份榜单 ,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依次为: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香港、新加坡、北京、旧金山、深圳、苏黎世 。这是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前三甲 , 也是自1949年以来 , 上海首次力压香港、东京、新加坡 , 重新夺回远东头号金融中心的地位 。换而言之 , “纽伦港”的时代宣告结束 , “纽伦海”的时代正式到来 。一、远东头号金融中心变迁背后在国民经济中 , 制造业是经济基础 , 而金融行业则是上层建筑 。 两者之间的关系 , 就犹如一座金字塔的塔基和塔尖 。所以自古以来 , 绝大部分金融中心都是诞生于大型经济体的大都会 , 只有新加坡、苏黎世、迪拜等少数金融中心例外 。不过这些特殊的金融中心 , 能够发展起来也是得益于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 。 例如新加坡是凭借扼守“远东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的地利 , 苏黎世是依靠瑞士“洗钱天堂”的历史底蕴 。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来 , 远东金融中心的变迁背后 , 更多反映的是远东地区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太平天国之乱后 , 上海曾经在近100年的时间里 , 牢牢占据着远东头号金融中心的地位 , 本质上就在于背靠中国这个远东头号经济体 。在清末民初 , 中国的工业产值和现代化程度虽然不如日本 , 但是经济总量还是更胜一筹 , 直到1919年才开始被日本赶超 。 不过即便日本经济总量赶超了中国之后 , 上海的城市体量仍然大于东京 。再加上那时候内陆铁路、公路运输还很落后 , 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海运和内河航运 , 而上海不仅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 , 同时还扼守长江入海口 , 半个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都要经过上海 。所以上海在近100年的时间里 , 一直都是远东第一大都会和金融中心 , 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都会和金融中心 , 仅次于纽约、伦敦、巴黎 。1949年上海后 , 许多富商带着资本逃到了香港 , 同时人民政府取缔了证券、期货交易所 , 所以上海才退出了远东金融中心的争夺战 。 而后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 , 东京、香港、新加坡成为了亚洲新的三大金融中心 。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 , 由于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二大经济体 , 所以在日本经济崩盘前 , 东京一度成为了远东头号金融中心 , 同时也是仅次于纽约、伦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 香港由于扮演中国大陆与资本主义世界经贸往来的“窗口”角色 , 大量资本、货物经由香港进出中国大陆 , 所以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赶超东京 , 成为远东头号金融中心和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而新加坡由于东亚经济的崛起 , 依靠扼守马六甲海峡 , 从东亚各国的原料进口和货物出口中收点过路费 , 也成为了东南亚的头号金融中心 , 虽然金融地位比不上香港 , 但也不亚于东京 。2000年以后 ,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 , 中国大陆的上海、北京、深圳等三大金融中心 , 也陆续挤进了全球十大金融中心的行列 。不过由于规模体量、发展历史、政策法律、开放程度等方面 , 仍然与香港、新加坡、东京等老牌金融中心存在不小差距 , 所以一直迟迟未能赶超它们 , 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香港这个特殊金融中心的存在 。二、 香港如何打烂一手好牌?在全球的各大金融中心里面 , 香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 因为它既是中国的一座城市 , 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座城市 , 所以香港比新加坡、苏黎世等小国的金融中心多了一个有钱的“爸爸” 。 但是由于“一国两制”制度 , 香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 又比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陆城市多了许多政策的自由度 。某种程度来讲 , 香港是一个占尽便宜的金融中心 , 因为既有一个有钱“爸爸”在背后给予各种扶持 , 又不用像上海、北京、深圳等“兄弟”一样缴纳“赡养费” 。从全球的经济格局来看 , 北美、西欧和东亚是全世界三大经济圈 , 另外这三个经济圈之间又恰好互相间隔七八千公里 , 各自的时差都在七八个小时左右 , 所以全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 , 必定会由北美、西欧和东亚各自占据一席 。自从2000年以后 , 中国经济超越日本的大趋势逐渐形成 , 香港甩开东京和新加坡 , 稳坐远东头号金融中心的大趋势似乎已经成为定局 , 所以“纽伦港”三大世界金融中心的说法也就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 。但是谁曾料想 , 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 , 香港人就通过自己的“作死” , 把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给作没了 , 说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那么香港是如何把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给作没了呢?第一个是香港排斥深港一体化 , 把自己的城市格局给框死了 。深圳能够发展起来 , 很大程度上的因为靠近香港 , 所以一开始深圳是把自己定位为香港的卫星城和后花园 。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 , 香港人不要的低端制造业 , 深圳承接了过来 。 香港人需要便宜的吃喝玩乐服务 , 深圳负责给他们提供了 。 甚至香港人包的二奶 , 都养在了深圳的地盘上……虽然香港和深圳的联系如此紧密 , 但是在“深港一体化”这件事情上 , 香港人却一直充满着排斥 。与深圳接壤的新界北虽然有大片平原 , 但是香港人宁可去填海也不过来这边开发 , 口头上说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 实际上就是刻意要跟深圳保持距离 。所以香港人虽然对着太平洋的无人区域 , 但是却把火葬场、垃圾填埋场等会污染环境的设施 , 都放到了靠近深圳市区的地方 。而且后面在修建沟通珠江口两岸的港珠澳大桥时 , 明明可以选择“双Y”方案 , 但是偏偏要选择“单Y”方案 , 把深圳踢出去 。正由于这样 , 深港一体化虽然提出多年 , 但是两座城市迟迟无法连成一片 , 所以后来深圳逐渐发展壮大之后 , 转而去跟东莞、惠州一体化了 。香港活生生的把自己的“小弟” , 逼成了自己的对手 。 于是坐困1100平方公里土地的香港 , 经济总量逐渐被上海、北京、深圳超越 。虽然经济总量大和人口多的城市 , 未必能够成为金融中心 , 但是一座经济总量小、人口少的城市 , 也很难长期坐稳金融中心的地位 。近几年来 , 随着北上深的进一步崛起 , 香港在远东金融中心的竞争中逐渐感到吃力 , 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当初的盲目自大付出代价 。第二个是香港排斥大陆 , 让自己繁荣根基大幅削弱 。香港只是一个小岛 , 能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会和世界金融中心 , 固然跟香港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有关 , 但是更多还是得益于依靠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经济体 。过去十几年来 , 香港从排斥大陆水客 , 一步步发展到排斥大陆游客、排斥大陆资本、排斥一国两制 , 甚至发展到一部分人要搞“港独”闹分裂的地步 。很明显 , 部分香港人的盲目自大 , 已经膨胀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 试想一下 , 离开了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市场 , 香港还剩下多少价值?一座要工业没工业 , 港口、机场可以分分钟被深圳替代掉的城市 , 假如跟中国大陆“脱钩” , 用不了五十年 , 就要尘归尘、土归土 , 变回小渔村 。香港这几年金融中心地位的衰落 , 可以说跟一系列“内乱”息息相关 , 尤其是经历了2019年的一系列骚乱之后 , 香港才开始正式丢掉了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 香港未来何去何从?随着香港的掉队和上海的上位 , 如今远东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的格局正式发展了变化 , “纽伦港”时代已经正式落下帷幕 , “纽伦海”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香港目前虽然输给了上海 , 但是依旧维持在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 还能跟新加坡和东京并驾齐驱一段时间 。不过随着北京、深圳的继续发展壮大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 这两座城市也会成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强有力挑战者 。那么香港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呢?老范认为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是积极推动深港一体化 , 打造“深港大都市圈”与上海竞争 。如果香港趁着现在还有许多本钱 , 能够携手深圳一起打造覆盖深圳、香港、东莞、惠州的“深港大都市圈” , 相信香港未来还是前程似锦 。因为从目前的经济体量来看 , “深港大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规模分别是上海的1.4倍和1.7倍 , 同时在金融、高科技等领域都比上海具备很大的优势 。“纽伦海”正取代“纽伦港”香港只剩两条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