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的相处之道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 热情友好的邻居总是生活中的一道阳光 , 带来温暖与舒适 。 邻里关系和谐与否从一定层面上决定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 而基层干部 , 作为与群众相伴相处的“邻居” , 要保持干群关系稳固和谐 , 推动基层工作稳步开展 , 就必须搞好“邻里关系” 。有“邻”则要先“安家” 。 家是生活的固定场所 , 定下了家 , 自然也就拥有了邻 。 而对于基层干部 , 要成为群众的邻居 , 就得先将基层当做家 , 才能将心留在基层 , 让群众成为邻居 。 要踏踏实实“安好家” , 就要有“三想” 。 一是要有“理想” 。 要认识到建设基层的重要意义 , 把建设基层当做重要追求 , 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来 。 只有有了理想 , 才会有信念 , 才会有斗志 , 才能留得住 。 二是要有“思想” 。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 如果说理想是阳光 , 思想就是用以扎根的土壤 。 党的重要论述 , 重要精神 , 重要思想是构筑认知的重要工具 , 要借助这些工具让思想扎住根 。 三是要有“回想” 。 基层工作固然辛劳 , 事情多为繁琐复杂 , 常常是手里抓着“笔杆子” , 脚下踩着“田坎子” , 但越是如此更得“回头看” 。 回头思考总结不但是完善工作方法 , 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方 , 更是发现工作“甜头” , 找寻工作意义的手段 。有“邻”还需待如亲 。 基层干部要想拥其乐融融 , 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 , 还需做到“四熟” 。 一是得路熟 。 作为“家里人” , 如若还会迷路简直贻笑大方 , 这体现了一个干部的用心程度 。 各个地方的地势地形了然于胸 , 是了解民情的基本功 , 只有路熟了 , 才有了工作开展的基础 。 二是得语言熟 。 地方群众 , 往往是以方言作为交流工具 。 一些年纪较大 , 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 , 不但不会讲普通话 , 甚至也听不懂普通话 , 甚至认为使用普通话是不接地气的表现 , 不利于工作开展 。 所以得听“乡音” , 说“乡音”才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 。 三是得农活熟 。 农活是农民的生存手段 , 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技巧 , 更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要点 , 熟悉农活就是熟悉农民 , 是了解他们 , 走近他们的重要方式 。 当然农活熟不一定非得把地里的把式都学个通透 , 但总是得晓得什么季节该种点什么 , 哪个时候该有些什么收成 , 或是农闲时还能够找些什么工作 , 这样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 , 才能够在点滴中探寻他们的诉求 , 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 四是得民俗熟 。 民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 , 从中可以看到当地人民的生活观念 , 饮食习惯 , 审美态度 , 思想特征 。 了解民俗 , 就是了解当地民众 , 才能读懂他们的思维模式 , 体会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 防止因为文化的不同带来的误解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 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 ”基层干部要放下架子 , 俯下身子 , 到群众的身边 , 把每一件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 , 让每一个群众都成为“好邻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