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刚|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从拐点到拐点,互联网医药热潮不会冷却

_原题为 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从拐点到拐点 , 互联网医药热潮不会冷却
每经采访人员:郑洁 每经编辑:陈俊杰
互联网医药行业的“拐点”已经“拐”了很多年 。 不过 , 把2020年称作互联网医药行业的大“拐点” , 多数行业中人不会反对 。 受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催化 , 加上国家医保局松口“互联网+”医保支付 , 互联网医药行业轻骑绝尘 , 纷纷开展在线诊疗、线上续方等服务赢得广泛关注 。
从今年一季度开始 , 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药健康上市公司交出了靓丽业绩 , 叫好又叫座 。 一时间 , 上市企业股价急涨 , 多方热钱快速涌入 , 一贯曲折前行的互联网医药行业猛踩油门 , 冲向一个看上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未来 。
但在经历上半年的众声喧哗后 ,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情势的平稳 , 很多业内人士回过神来 , 疫情之初就被提及的问题再度浮出水面:当线下的医疗日常恢复时 , 互联网医药的热潮会否冷却?
“国内疫情现在基本平稳了 , 人们生活恢复了正常 , 但是互联网医药行业的热度依然会持续 。 ”在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看来 , 维持增长的原因在于疫情期间用户形成了线上问诊买药的消费习惯 , 在疫情可能反复的情况下 , 一些慢病患者和易感人群更偏向线上续方 。
拐点可能确实到了 , 但终点又会指向哪里?目前来看 , 企业未突破政策与行业壁垒 , 依然是互联网医药行业承压之处 。 一旦Q3和全年报有所回落 , 创投资本的目光是否又将投向他处?这当然有待观察 , 但在和《每经人物·专访董事长》栏目采访人员的谈话中 , 于刚也对此表达了他的洞察 。 创业艰辛并快乐着 , 对于他来说 , 创业三次 , 融资十二次 , 这趟旅途 , 终点是不存在的 。 终点永远在前方 , 追逐未来的同时更要享受过程 。
点:走街串巷一户户拜访 , 一单单推
和“拐点”一样 , 互联网医药行业的起点也是众说纷纭 。 但对业内人士来说 , 标志性的开局 , 大概是2014年 。
激起2014年互联网医药圈内浪花的三枚石子 , 是当时所谓“三巨头(春雨医生、丁香园和挂号网)”的成功融资 。 到了2015年 , 这圈涟漪已经扩散到政策面、线下诊疗和上市药企 。
2015年初 , 国家卫计委正式公布了医师多点执业条件;随后 , 步张强医生集团后尘 , 多家互联网医生集团纷纷成立;7月 ,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年底 , 复星医药入股微医集团 。
这一年里 , 商险政策也在护航 , 财政部、国税总局、原银监会、原保监会发布了三大关于个人税收优惠健康险的相关政策 , 资本市场上 , 白云山等大型药企也通过定增和非公开募资的形式 , 加码互联网医药 。
而于刚真正入局互联网医药行业 , 也是在2015年 。
这一年 , 对于刚个人来说不同寻常 。 作为联合创始人 , 他和刘峻岭离开了1号店 , 他们的离开主要是与大股东沃尔玛战略决策相左 ,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医药健康这个赛道 。
“互联网就像一个大潮哗啦啦的冲过来 , 冲洗一切产业 , 但先冲刷的肯定是一些低的洼地 。 ”于刚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比划了一个由上到下的手势 , “然后水越涨越高 , 就开始冲刷门槛高的这些行业了 。 ”
医药就是所谓“门槛高”的行业 , 作为国内最早踏足线上零售并获得成功的人 , 于刚对自己的判断颇有自信 , “你回想一下电商最早做什么?图书音像 , 然后是服装、数码、母婴、快消品 , 然后是冷链生鲜 , 能看到对物流和供应链的要求在逐步提升 , 而互联网医药领域由于政策壁垒和行业壁垒较高 , 是互联网正在进攻的最后一个堡垒” 。
政策壁垒是想得到的 , 医药一直是严监管行业 , 而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带有无序基因 。
于是切入互联网医药领域 , 第一步也是从与政府接洽开始 。 2015年7月 , 于刚和1号店创业搭档刘峻岭开始互联网医药领域的创业 。
在这年底 , 于刚和刘峻岭获得了逾10亿的D轮融资 , 创建了互联网医院1诊 , 获批“国A证” , 建立了B2B团队和1号药城 , 凭借旧时创业的经验和人脉 , 这个开局不可谓不迅猛 。
在于刚的叙述里 , 1药网“就是用数字科技把患者和药品和医疗服务有机的连接起来的科技公司” , 于刚和搭档刘峻岭坚定地把其定义为一个科技公司 , 而非是电商平台 。 但从其自述来看 , 在互联网医药领域最初的实践 , 还是看得出运营1号店对于刚的影响——零售人的事必躬亲 。
决定做医药B2B平台交易服务后 , 2016年6月 , 于刚飞去广州体验地推 。 选择广东与其药店密集有关 , 于刚一行16个人 , 分成4组 , 在广州市白云区走街串巷一户户拜访 , 一单单推进 。 在广州参与地推的同一时期 , 他还与集团其他高管一起将广州仓B端、C端和线下药房的库存合仓 , 解决库存周转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
线:智能供应链是最深的护城河
2005年底 , 在亚马逊任全球供应链副总裁的于刚接到一个电话 , 电话另一端的猎头 , 代表戴尔向其发出一份offer , 开出的条件是可以选择在亚洲任何一个城市居住并管理戴尔全亚太区的采购 。 这个提议打动了于刚 , 他一直有回到他的家乡中国的意愿 。 他在不久后接受了人才评估公司EDI的评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