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教育类短视频成为终身学习“补给站”

_原题为 让教育类短视频成为终身学习“补给站”
教育|让教育类短视频成为终身学习“补给站”
文章图片

移动互联网究竟会带来多少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这个问题似乎远未到下结论之时 , 而最终答案如何写就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代将培育出怎样一批人 , 尤其是青少年 。
近日 ,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普惠根基:短视频与全面发展教育研究报告》(简称《报告》) 。 《报告》指出 ,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 , 正在成为服务全民教育、促进大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 短视频以全民参与、全民创作、全民分享为知识生产特点 , 打破了传统上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 , 推动了知识生产大众化、生活化 。 截至2020年6月 , 抖音上教育类内容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0万亿次 。
《报告》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所包涵的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 分别是大脑与心智、审美与艺术、安全与健康、道德与公民、社会与情感;指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渠道 , 在这些核心素养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这些年 , 舆论场内一直有一种声音 , 对“碎片化学习”不以为然 。 这种观点认为 , 只有“悬梁刺股式”的刻苦读书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系统研究才是学习该有的状态 , 而“碎片化学习”则往往意味着只吸收到了一些零散信息 , 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
不可否认 , 学习需要专注与耐心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 对知识高峰的潜心攀登都值得肯定 。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 在移动互联时代 , 知识广泛传播、信息高速迭代之下 , 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关系 , 而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
“教育内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 , 求学阶段 ,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一边是学历通胀的当下、文凭的“硬通货”色彩弱化 , 一边是知识与社会发展共频共振、紧密嵌合 , 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学识与见识、智能与体能、私德与公德兼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
“教育内涵的转变”还体现在 , 踏入社会之后 , 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刚需 。 如果说 , 在过去 , “教育”基本上等同于“读书”或“学艺” , 一日出师 , 余生无忧 , 那如今 , “教育”其实早已成为一个终身命题 , 是每个人不断自我更新和成长的内在要求 。 因此 ,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之余 , 利用零散时间不断吸收新的信息 ,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存、扩充自身的知识疆域 , 像“滚雪球”一样形成富有韧性的学习生态 。
这些转变都在提示我们 , 要逐渐摆脱对教育的狭隘理解 , 主动呼应时代给个体素养所提出的新要求 。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 慕课、抖音等学习平台给青少年和成人提供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海量资源 , 大大降低了教育的门槛 , 正成为公众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得力助手 。 利用好其中的精品学习资源 , 并有意识地进行集纳和梳理 , 也将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
“知识之岛越大 , 好奇的海岸线越长” , 揆诸现实 , 短视频平台就在通过海量知识供给 , 将人们带到内容丰富多元的“知识岛”上 , 也在用好玩的呈现方式点燃着他们的好奇心 。 到头来 , 很多人也从中受益匪浅 。
当然也要看到 , 目前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较为庞杂 , 有些内容还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误导 , 如跟风网红、一味攀比、痴迷“吃鸡”等 。 这既需要用户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能够取精用弘 , 让短视频内容为我所用 , 也需要头部平台价值观先行 , 完善模型、审慎筛选、严格监管 , 还需要完善社会共治机制 , 让用户成为平台的眼睛 , 对低俗内容及时反馈 。 借由多方合力 , 让短视频平台真正成为记录美好生活、激发向上动力的网络清流 , 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知识营养 。
说到底 , “教育类内容播放量超10万亿次” , 既昭示着“好学时代”的到来 , 也意味着知识类、教育类短视频正成为终身学习的“补给站” 。 从更宏阔的层面看 , 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不论是用户还是平台 , 都应秉持向善理念 , 众力一心 , 去放大知识的供给体、拓宽审美的维度、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 让整个社会都在信息流动中受益 。
□钢镚儿(媒体人)
【教育|让教育类短视频成为终身学习“补给站”】编辑 孟然 校对 李立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