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北朝书法叙事( 三 )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一段书论说得非常明白 , 可作为王羲之学北碑的直接文献证据: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 , 见李斯、曹喜书;又之许下 , 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 , 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 , 见张昶《华岳碑》 , 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 , 仍于众碑学习焉 。
它的确是王羲之学碑的一个重要证据 , 但不是全部 。但即使是如此熟悉的书论 , 我们读时可能仍然会忽略其中的一些关键词 。最末一句中的“仍”字非常关键 。我以前读这段书论时 , 也是忽忽而过 , 以至于将“仍”错当为“乃” 。“乃”就是“于是”之意 , 而“仍”则完全是另一层意思 , “仍”就是仍然 。这句话意思就是见到这些碑刻之后 , 于是改本师 , 仍然学碑 。这就是说 , 他觉得只学卫夫人不行 , 还得学碑 。此外 , 东晋和南朝书风 , 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西晋和曹魏书风 , 也就是说 , 延续了北方书风 。故作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 , 受北碑书风之浸染 , 本就是常理之中的事 。至于其学卫夫人 , 那不过是因为卫夫人与他朝夕相处 , 成为他的直接老师罢了 。这二者并不冲突 。此外 , 王羲之写此书论时大概是53岁 。晚年的他对于自己的书学是总结性话语 , 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 , 由此可见 , 王羲之一生中更多还是学北碑的 。
应该说 , 整个南朝书风是对北碑书风的延续 , 尤其是在篆书、分书与真书等正书体上 , 南北书风在内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目前没有王羲之篆书和分书作品(包括摹本和拓本)传世 , 只有真、行、草三体的摹本 。王羲之真书来源有二:一是众所周知的钟繇 , 二是北方的卫氏书风 。王羲之篆书与分书 , 其来源则至少包括前面所谈及的李斯、曹喜、蔡邕、张昶、卫氏等书 。那么王羲之行草书呢?有人说王羲之行草是自创的 。怎么可能是自创?当然是来源于对正书体的行草化 。没有正书体 , 则没有行草体 。所谓行草体 , 无非就是正书体的快写而已 。行草体与正书体的笔法有渊源性 , 没有脱离了正书体的独立的行草体笔法 。所以 , 仔细研究王羲之的行草书 , 你会发现 , 即使是摹本也均有较为浓厚的真书笔意 , 有的还有明显的分书笔意 , 分书笔意特别明显的 , 即是由分隶体演变而来的章草 , 分书笔意不明显的 , 即是由真书体演变而来的今草 。
不仅是南北朝 , 即使是此后的隋唐时期 , 包括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等大家 , 也是多受北碑影响 , 当然 , 也受南帖影响 。但颜书笔法 , 基本受北碑影响较多 。我们在一些北魏碑刻中 , 能依稀见到颜体书法的影子 。至于北齐、北周、隋代 , 则更是直接延续了北魏等北碑书风 。至于南方书风 , 虽对北方书风偶有影响 , 但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大 。
这样说 , 并非是说书法史错了 , 而是不完整 , 因为很多史实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遗缺的书法史 , 即使是正确的 , 也不能说就是完整的 。
(作者系《中国书法报》社长助理)
|被遮蔽的北朝书法叙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魏《段渊墓志》
|被遮蔽的北朝书法叙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晋《刘韬墓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