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北朝书法叙事(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魏《崔宣靖墓志》
谈北朝书法 , 不能不谈南朝 , 尽管南北朝政权分立 , 但在文化及艺术上却是一体的 , 书法更是如此 。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书法 , 前期基本是北派影响南派 , 后期南北派互有影响 , 但仍以北派为主 。但主流叙事 , 造成一些史实被遮蔽 。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书论的书写者主要是南朝的齐、梁间文人 , 以及唐太宗论书专推“大王”之故 。
从三国至西晋 , 基本是北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西晋到东晋 , 中原士族南迁 , 北方书风南移 , 南派书风诞生并占据半壁江山 , 并不是说占整个主导地位 。王羲之在东晋时 , 也是由北而南再北再南 。他也是受北派书风影响 , 即以卫夫人(东晋)为代表的卫氏书风 。卫氏是一个大家族 , 从三国到两晋时期 , 在北方是书法世家 。其中以卫觊(三国曹魏)、卫瓘(三国曹魏)、卫恒(西晋)、卫璪(卫玠之兄 , 西晋)、卫玠(西晋)、卫展、卫铄(东晋)等为代表 , 卫氏书风除影响了当时北方的崔林(曹魏)、崔悦(十六国时期)、崔潜(前燕)、崔液(前秦)、崔宏(北魏)、崔浩以及以范阳卢谌(西晋)等为代表的卢氏家族等书风以外 , 其影响还及于大江以南 。北方的卫氏书风对于南方书风的影响 , 主要是通过卫夫人 。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为中表亲 , 也即卫夫人为王羲之姨母 。且卫夫人下嫁汝阴太守李矩为妻 , 李矩擅隶 。而以李矩为代表的江夏李氏也是书法世家 。卫夫人之子李充 , 李充从兄李式、李廞等均有书名 。尤其李式 , 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王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 。发展至唐 , 江夏李氏还出现了书法大家李邕 。江夏李氏 , 东晋以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 。东晋以后李氏书法之兴旺 , 当与卫夫人嫁李家有关 。卫夫人虽然只比李式大2岁 , 但如果卫夫人18岁嫁与李家 , 那时李式只是一个16岁少年 , 可以认为 , 正是由于卫夫人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 。
由此可见 , 卫夫人之下嫁李家 , 成为书法史上标志性的事件 , 也是北方书风南传的标志性事件 , 还是奠定王羲之书法史地位的标志性事件 。也就是说 , 地处北方(山西夏县)的卫氏书法 , 经由卫夫人 , 传入江左 , 影响到王氏、李氏等书法世家 。
今有人认为以王羲之为主导的南帖也影响了北碑 , 尤其是影响了北魏碑刻 ,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就年代而言 , 王羲之生卒年确早于北魏建制年代 , 然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东晋 , 东晋是由北方士族南迁所建 , 偏安江左 , 其统治和生活的地域基本在南方 , 即使偶有去北方 , 也是学北方之书 , 谈不上对北方书法有影响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南朝 , 其政权影响既然只及于江左 , 则其文化及书风不可能为北方政权所接纳 , 且王羲之在世之际 , 其书法尚未有后世之影响力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 , 第二次则在唐 。故梁、陈之际 , 王羲之书风才在大江南北广泛流播 。而南朝梁的统治时期 , 北魏政权早已灭亡 , 且此时南北朝政权处于极度对峙时期 , 极少有文化之交流 , 故南朝书法影响北朝 , 可能性是很小的 。
当然 , 南方帖派书法对北方书风的影响也不是没有 。最典型之事件便是南朝梁文人王褒、庾信之入关 。王褒与庾信才名甚高 , 到北方后 , 受到北方政权统治者的重用 , 对北朝尤其是北周的文学与书法影响甚大 。但王褒入关时间(北周)已属较晚 , 而此时北朝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书风 。从曹魏到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 , 北方的书风基本是一脉相承 , 即使影响 , 也是北方影响到了南方 , 而不是相反 。
尽管北魏时间略晚于王羲之的东晋 , 但时间的先后并不能证明有承续关系 , 还要考虑到当时十分错综复杂的政治及文化环境 。北魏书风直接延续的是北方的卫氏、崔氏和卢氏的书风 , 而王羲之延续的是卫氏家族最末代卫夫人的书风 , 故有变异 , 但他并不满足 , 继续北上学北碑 , 方有大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