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种孝道灭绝人性,为何读书人却在大力宣传,背后原因很无奈

“郭巨埋儿”是“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 , 大致情节是:汉代郭巨穷得叮当响 , 无法同时供养母亲和儿子 , 就打算把儿子埋了 , 谁知挖坑时挖到一釜黄金 , 釜上刻着字 , 说黄金是苍天被郭巨感动而赐 , 谁也不准抢 。
其实 , 在汉代刘向编写的《孝子传》里 , 郭巨并不穷 。 父亲死后 , 他将丰厚的家产让给两个弟弟 , 带着妻子与母亲寄居在隔壁荒废的凶宅里 , 并在那里挖得黄金与一张铁券 , 铁券上写着“赐孝子郭巨” 。 郭巨将黄金还给宅子的主人 , 主人不敢要 , 报给官府 , 黄金最终还是归了郭巨 。
古代有种孝道灭绝人性,为何读书人却在大力宣传,背后原因很无奈
文章图片
这个故事留下太多引人深思的细节—郭巨为何把家产让给弟弟?弟弟为何坐视母亲跟着郭巨受苦?那铁券是不是郭巨伪造的 , 以借鬼神之言占有他人之财?这并非毫无可能 , 但那些用“郭巨埋儿”宣传孝道的人只想让你简单粗暴地相信故事 。 于是 , 晋代干宝将挖出黄金的地点改作野地;元代郭居敬删了兄弟分家的情节 , 将家富改作家贫 。
越是感染力强的宣传 , 越容易引来效仿者 。 南朝宋文帝时代 , 会稽有个叫郭世通的人 , 14岁时没了父亲 , 留下一个继母 。 他婚后有了儿子 , 担忧养了儿子就养不起继母 , 就学郭巨把儿子埋了 。
那么 , 刘向、干宝、郭居敬这些“体制内”的读书人 , 为何要宣传这种灭绝人性的“孝道”?
因为现实中有太多“埋母奉儿”的惨剧 。 秦统一六国后 , 为加强中央集权 , 用律法破坏了聚居的传统 , 小家庭取代了大家族 。 于是 , 百姓面临养儿子还是养父母的选择困境 , 出于“经济理性” , 绝大多数人选择养儿子 。 但养老问题涉及社会安定 , 所以“不孝”成为一项重罪 。
古代有种孝道灭绝人性,为何读书人却在大力宣传,背后原因很无奈
文章图片
汉朝开国功臣陆贾退休后 , 为了有个安定的晚年 , 先将千金平分给五个儿子以博他们的欢心 , 又将车骑、侍者、宝剑等财产握在自己手里 , 声明自己将在儿子家中轮流居住 , 将来死在谁家 , 这些财产就归谁 。 陆贾这种“自救式养老” , 正是为了对抗自秦以来的不孝之风 。
为严惩不孝 , 汉朝颁布了很多关于养老的法令 , 并以“举孝廉”等手段鼓励民众养老 。 “郭巨埋儿”的故事 , 即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 然而 , 汉承秦制 , 无论怎么宣传“埋儿奉母” , 百姓大多在纠结后仍会选择养儿子而放弃父母 。
朝廷也很清楚这一点 。 汉武帝曾在诏书里承认 , 天下子女都愿孝顺老人 , 只是囿于沉重的劳务和贫穷才无法顾全 。 但在后来 , “明白人”汉武帝没给百姓提供尽孝的机会 , 反而凭“雄才大略”来了一场使“天下户口减半”的浩劫 。
古代有种孝道灭绝人性,为何读书人却在大力宣传,背后原因很无奈
文章图片
只讲权力与汲取、不讲责任与义务 , 成了自秦汉至明清一种通用的治国之道 , 连宋仁宗也将这套玩得纯熟 。 在他的时代 , 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衙前之役被摊派给百姓 , 酿成不少家破人亡的惨剧 , 人人闻之色变 。 后来 , 百姓为逃役而不惜分家、将田产免费送人、逼寡母改嫁……
【古代有种孝道灭绝人性,为何读书人却在大力宣传,背后原因很无奈】有趣 , 有料 , 有深度作者|言九林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