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时间.|如何避免“高效地碌碌无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如何避免“高效地碌碌无为”
伯凡时间.|如何避免“高效地碌碌无为”
本文插图

一、高效地错过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德国读书时曾暗恋一个名叫多丽丝的姑娘 。 几年以后 , 德鲁克在伦敦地铁站搭乘扶手电梯上行时恰巧与乘坐下行扶梯的多丽丝不期而遇 , 双方欣喜若狂 , 不停地向对方挥手致意 。 德鲁克到达扶梯顶部后立即改乘下行扶梯去迎接多丽丝 , 而多丽丝到达底部后也马上乘扶梯上行——他们再一次迎面错过 。 由于两个人都沉浸在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当中 , 这种搭乘电梯的“高效率错过”又重复了一次 。 此时 , 德鲁克突然意识到由于双方缺乏准确的共同目标 , 高效率的失误反而成为他们见面的障碍 。 于是他停下脚步 , 等多丽丝赶过来 , 双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多丽丝就是后来的德鲁克夫人 。 这段经历让德鲁克对“效率”和“效果”有了深刻的认识——所有的“效果”都建立在精准的目标管理基础之上 , 否则“高效率”可能无法带来真正的“有效果” 。
伯凡时间.|如何避免“高效地碌碌无为”
本文插图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与夫人多丽丝
二、现代人的
高效率与低效果
《奇特的一生》记录了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时间统计法”规划自己的一生 。 作者在书中感慨到“为了节约时间 , 实干家下了马车坐上火车 , 下了火车坐上飞机 , 发明了电报和电话来代替书信 , 电视代替了剧院 , 拉链代替了扣子 , 圆珠笔代替了鹅翎 。 电梯、计算机、电传打字机、电动剃刀——这一切发明 , 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 。 然而 , 不知道为什么 , 人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 。 ”与现代人相比 , 古人虽然效率低下 , 但时间充沛;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 , 只能用日晷、沙漏这些简单的工具度量生活与工作的节奏 , 却创造出让人叹为观止的文明 。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自然科学、教育学、法律等诸多领域 。 虽然有众多学生协助他著书立说 , 但他所处的时代没有纸张 , 只能用手工在泥板上刻字而后再烧制成形 , 如此低效且繁杂的编辑过程却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完成数十部巨著 。
当代的高铁、飞机让出行效率大幅提高;移动通信让我们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 。 但为什么效率越高 , 我们却越见不到成果——试着每晚将自己一天的工作成绩罗列出来 , 是否有一种乏善可陈的感觉?我们不停地接打电话、收发邮件、奔波于各种会议 , 每天都忙忙碌碌 , 但却碌碌而无为 。 为什么当代人使用了无数高效率的工具却难免陷入低效果的陷阱?这是文明进步的诅咒还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三、高效率时代
更应关注内心的“杀毒”
每一项技术都是意愿的表达——人类创造出先进的工具 , 工具本身并没有任何意志 , 只是人性与欲望的放大器 。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经说 , 我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种种错误及恶习 , 并因此虚抛滥掷、无所事事 , 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 。 曾有心理学家统计 , 人类大脑每天动过的念头大概有6万个左右 , 其中有95%以上都毫无用处 。 由于我们对大脑的管理不善 , 有太多“暗程序”在悄悄运行 , 甚至有很多意识不到的“病毒程序”(如拖延、焦虑等)耗散了许多能量 , 这让我们疲惫不堪 。 如果这些无意义的程序借助于高效率的工具扩大影响力 , 那么我们就只能呈现高效率的忙碌 , 但看不到有意义的效果 。
【伯凡时间.|如何避免“高效地碌碌无为”】伯凡时间.|如何避免“高效地碌碌无为”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