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如何欣赏格丽克的诗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如何欣赏格丽克的诗
【南方都市报|如何欣赏格丽克的诗】
本文插图
年轻时的诗人格丽克 。
南都讯 采访人员朱蓉婷 黄茜 10月8日 ,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 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获奖 , 理由是“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 , 以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存在有了普遍性” 。 随后南都采访了几位译者、诗人 , 请他们谈谈格丽克其人其诗 。
她写出女性的独特体验
格丽克出生于一个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 。 她在随笔《诗人之教育》一文中讲到家庭情况及早年经历 , 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犹太人 , 移民到美国后开杂货铺谋生 , 但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唯一的儿子 , 也就是格丽克的父亲 , 拒绝上学 , 想当作家 。 但后来放弃了写作的梦想 , 投身商业 。 格丽克的母亲尤其尊重创造性天赋 , 对两个女儿悉心教育 , 对她们的每一种天赋都加以鼓励 , 及时赞扬她的写作 。 格丽克很早就展露了诗歌天赋 , 并且对诗歌创作野心勃勃 。
十几岁的时候 , 她比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和写作 , 最终放弃了画画 , 而选择了文学创作 , 并且野心勃勃 。 她说:“从十多岁开始 , 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 。 ”格丽克提到她还不到三岁 , 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 。 纵观格丽克的十一本诗集 , 她一次次回到希腊神话 , 隐身于这些神话人物的面具后面 , 唱着冷冷的歌 。
格丽克早年曾有自闭的经历 , 甚至刻意地去绝食 , 乃至得了厌食症 。 在十五六岁的少女时代 , 她就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极端化的个人体验 , 这些体验也深深影响了她的诗歌创作 。
她的过于早慧 , 让她选择了诗 。 作家赵松在阅读格丽克的时候 , 一口气把几本诗集全读完了 。 “她是非常独特的一个诗人 , 是为了写诗而生的人 , 她选择诗歌作为存在的方式 。 写诗对她个人来讲是有生命觉醒意味的 , 这种觉醒不仅是肉体层面的摆脱痛苦 , 或者精神层面的自我认知 , 更多的是她找到了某种可能的信仰 。 ”
赵松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格丽克的诗歌不是在强调一种领悟 , 一种情绪 , 或者一种想象 。 她的诗好像是无词歌 , 她在发出一种声音 , 词句好像变得已经不重要了 , 它只是声音的一部分 , 借助词句的波浪抵达对岸 。 我觉得这是她的一个最迷人的特点 。
诗人、最早翻译格丽克作品的译者之一周瓒对南都采访人员说:“格丽克的诗歌侧重于从女性经验出发 。 但又不是普拉斯、安妮·塞克斯顿的那种经验 , 比如受压抑的、痛苦的 , 或者是一种自白派的、控诉性的经验 。 她的女性经验涵括了一些很丰富的主题 , 比如做母亲的经验 , 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各种经验 , 但却不是带有否定意味的、抗议式的写作 。 她处理的主要是比较正面的经验 。 格丽克很尖锐 , 这种尖锐又不是否定性的尖锐 , 她的尖锐代表了一种很强的洞察力 。 ”
她的诗有令人震惊的疼痛感
“最初读到格丽克 , 是震惊!仅仅两行 , 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 ”译者柳向阳认为 ,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 , 扎在心上 。 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 , 而死亡居于核心 。 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 , 不容置疑 。 在第一本诗集中 , 她即宣告:“出生 , 而非死亡 , 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 ”(《棉口蛇之国》)
与死亡相伴的 , 是对死亡的恐惧 。 当人们战胜死亡、远离死亡的现实威胁 , 就真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安全和幸福吗?格丽克的诗歌给了否定的回答 。 在《对死亡的恐惧》(诗集《新生》)一诗里 , 诗人写幼年时的一个噩梦 , “当那个梦结束/恐惧依旧 。 ”
在《花园》这组诗里 , 她给出了“对出生的恐惧”“对爱的恐惧”“对埋葬的恐惧” , 俨然是一而三、三而一 。 由此而言 , 逃避出生、逃避爱情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
推荐阅读
- 搭配|冬季如何穿好“黑色小脚裤”?日本主妇告诉你答案,这四点很重要
- 迈克尔·乔丹|在NBA的赛场上场均25+的球员都有谁?他们的实力如何?
- 胶原蛋白|如何使皮肤保持弹性?坚持做好5件事,皮肤或会更有弹性
- 肥料|三角梅如何施肥教你“4法”,秋季花苞呼呼长不停,枝上全是花
- 棉服|中年女人如何成为撞色高手,学会这八种搭配示范,时尚感轻松翻倍
- 穿搭|35+如何穿得优雅得体?纽约名媛为你示范,“显贵”技巧值得借鉴
- 问题性|敏感肌如何进行日常护理修复
- 钱币|硬分币,你了解多少?应该如何收藏?
- 中公教育|找工作时如何快速识别骗子公司?揭秘其九大骗术,十年招聘经验总结
- 冬季|冬季鱼儿懒,如何才能让鲫鱼都进窝?总结三个实用的诱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