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三 )


朱耀垠表示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必须与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相联动 , 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 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护理人才的培养中来 , 形成保险业务、护理服务、护理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 不断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
筹资、责任界定、失能等级标准制定等也是目前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 对此 , 金维刚建议 , 应逐步建立一个独立的筹资体系 , 通过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医保基金适当划转、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 确保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坚持责任分担 , 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 合理划分各方的筹资责任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认为 , 发展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要尽可能地吸收国外已经走过这么多年的经验 。 同时 , 也要立足国情 , 通过在不同地区的试点 , 不断纠错 , 建立市场化机制 , 配置好相关资源 ,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长期|社保“第六险”来了!为许多家庭雪中送炭
文章图片

新闻深一度
医养结合要真正“合”起来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的挑战下 , 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
医养结合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合”字 , 形成体制机制、参与力量、科技支持等合力 , 并打造由专业护理团队、全科医生及医疗机构共同参与 , 专业运作的机制 , 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
近几年 ,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在各地兴起 。 由于将现代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效结合 , 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 , 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 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医养结合 , 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 ”截至目前 , 国家出台了多项医养结合鼓励政策 , 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 , 但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医养结合的发展 。
这些问题一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 主要体现在医保定点不覆盖 , 长期医护险、长期护理险不健全等方面 。
二是医养结合扶持力度不足 , 很多扶持政策落不了地 。 比如 , 土地性质变更困难等因素制约了部分医养结合企业发展 。
三是人才瓶颈 , 全科医生缺口较大 , 护理人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待遇偏低 。
医养结合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合”字 , 需要形成体制机制、参与力量、科技支持等各种合力 , 并打造由专业护理团队、全科医生及医疗机构共同参与 , 专业运作的机制 , 提高医养结合养老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 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
一要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 , 实现政策衔接配套、资源共享 。 要大胆创新 , 打通各类政策“关卡” , 研究出台一批有突破性、实践中亟需解决“卡脖子”的政策措施 。 比如 ,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 实现医疗与养老数据信息共享 ,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 。 各地民政、卫生计生部门还要高度重视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 , 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 营造更好审批环境 。
二要在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 尝试多种结合方式 。 既要鼓励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 , 开办集养老、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护理之家 , 建设大型医养联合体 , 也要鼓励小型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业务协作机制 , 通过上门服务、设立医务室等方式 , 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 尤其要重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 , 加快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科技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