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淡化升学率,激发办学活力

【办学|淡化升学率,激发办学活力】_原题为 淡化升学率 , 激发办学活力
评论员观察
日前 ,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 , 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 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 , 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
解决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 , 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 办学活力不足 , 既影响教育的公平 , 也影响教育的质量 。 从源头上看 ,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 办学被教育行政思维干扰 , 学校内部治理不健全 , 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 其中 , “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导向像是“紧箍咒” , 让一些学校感到“压力山大” 。
除了升学率指标 , 名校录取率以及社会机构发布的学校榜单也成了这种片面导向下的“副产品” 。 不仅教育部门盯着学校 , 而且家庭和社会也盯着学校 , 学校迫于压力只得去考核老师——外部的层层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 , 让减负成为空话套话 。 归根结底 , 办学活力应当是内生的 。 它来源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或初衷——育人 , 也就是培养人 。 但现实的困境是 , 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教轻育的倾向 , 致使其偏离育人的目的 , 造成活力的匮乏 。
所以 , 教育评价体系要围绕着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展开 , 要能够激发出中小学教育的内生动力 。 一方面 , 须破旧立新 。 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而且要关注教育公平的实现 。 把升学率从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删去 , 使之不再成为考核学校和老师的指标 , 才能阻断“唯分数”“唯升学”的压力传导路径 。 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 , 要把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融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 , 探索把学业发展水平和非学业发展水平充分纳入对办学水平的考量中来 。 如今 , 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已成趋势 。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 , 有必要让社会组织在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发挥更有益的作用 。
另一方面 , 须加大资源供给 。 实际上 , 片面的评价导向是和不均衡的资源供给模式挂钩的 。 升学率之所以成为教育政绩观的一部分 , 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 只有推动教育朝着更普惠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 升学率指标才会真正淡出视野 , 学校、家庭之间的暗中角力才会完全“退烧” 。 如今 , 有些地方已在探索建立新优质学校 , 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名校” 。 其成功之处在于坚持把升学率指标排除在外 , 着重突出教育的公平优质取向 。 这些富有创见的探索值得推而广之 。
(杨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