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滕泰:制造业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二 )


虽然单纯生产环节的产值占比并不代表强大的制造能力 , 而真正代表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和品牌的价值含量在实际经济活动统计中未必表现在制造业的产值 , 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制造业占比越低越好 , 比如英国制造业占其本国经济比重仅为8% , 美国制造业占比11% , 的确带来很多制造业外迁和相应的就业机会转移问题 。 笔者认为 , 考虑到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中国的制造业应该保持相对完整的供应链 , 其占GDP的比例应长期保持在20%以上 , 不低于日本和德国 。
苹果和微软等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吗?
如果制造业生产环节产值占比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制造业总体规模的萎缩 , 也不代表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 , 那么是不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代表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呢?很多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很重要 , 但真正代表制造业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并不是为生产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所谓“生产性服务业” 。
苹果公司的研发、设计、品牌创造了价值(客户消费的主要也是这些价值) , 大量制造业都想为苹果公司服务;耐克的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创造了价值 , 大批制造企业都为它代工服务——那些用研发、设计、品牌、渠道、管理创造价值的现代服务业 , 不是为制造业服务的;恰恰相反 , 制造业为他们服务 , 在苹果、耐克等完成了价值创造的80%以上之后 , 制造业只是完成剩下的20%的硬件价值来提供一个载体 。
我们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没有错 , 但是制造业的重要性既不体现在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上 , 也不体现在所谓“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上 , 而是体现在那些能够独立创造研发、设计、品牌、流量、体验等“软价值”的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上——这些现代服务业所引领的技术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产值越大 , 单纯制造环节的产值在GDP中的占比有可能就会越来越低 。
中国的很多传统制造业为什么经营越来越困难?就是因为缺少足够强大的研发、设计、品牌、流量、体验等软价值创造能力 , 而只能靠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制造和装配服务才能维持生存;为什么有些传统制造业困难到生存不下去的境地?因为失去了为这些现代服务业提供代工和制造服务的资格 。 只有像中国华为这样能用自身研发、设计、品牌创造软价值的制造业才有广阔前景 , 那么华为公司的价值创造主体 , 还是制造环节吗?
总之 , 制造业很重要 , 但应当注意的是 , 在工业化过程中 , 工业的发展虽然压低了农业的占比 , 但并没有损害农业的增长 , 而且工业技术还推动了农业的产出增长;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 , 无论是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新零售、新金融等行业的快速成长 , 还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业的技术进步 , 虽然压低了制造业的占比 , 但并不曾损害过制造业的增长 , 而且这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制造业产值的提高 。
服务业比重提高不会削弱制造业 , 而是社会分工进步
无论是农业的占比降低 , 还是制造业在GDP占比的降低 , 究其原因都不是这些产业的产值下降 , 而是其他产业更快发展的结果 。
就如同工业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一样 , 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 我们仍然要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国农业和制造业 , 但如果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确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 , 仍然要把服务业占比的提高作为一个衡量指标 , 因为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不但不会削弱制造业 , 而且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进步、产业升级的主要表现 。 目前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已经上升到了53%左右 , 以后还会上升到60%、70% , 甚至更高 , 这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进步的正确方向和必然规律 。
当然 ,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 , 最好是能够制定更科学的反映产业升级的经济指标 , 而不要被制造业、服务业这样的传统概念“框”住 , 从而陷入没有意义的争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