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丨敢于“冲出围城”的人才是智者

第一心理|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丨敢于“冲出围城”的人才是智者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丨敢于“冲出围城”的人才是智者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丨敢于“冲出围城”的人才是智者

文章图片

第一心理|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丨敢于“冲出围城”的人才是智者

文章图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毫无疑问 , 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 。
一旦得知某人是整个社区/团体中唯一单身的人之后 , 窥探、贴标签、人格歧视、反社会揣测、不随大流的道德矮化就汹涌而来 。
这不是群体攻击 , 而是基于传统文化、家庭概念、传统社会结构而导致的深层次偏见 。
单身状态并不奇怪 , 除了双胞胎 , 谁打娘胎出来还自带伴侣呢 。 但在现实中 , 如果25岁以后你还保持单身 , 甚至宣扬单身主义 , 立刻就会遭围观和质疑 。
约定俗成的人生程序、异样的眼神、看似关切实则嫌弃的问询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 让单身者如芒刺在身 , 永无安宁与自洽 。

粗略统计一下 , 在中国 , 一个人选择单身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 感情上受伤一直迈不过去 , 拒绝再度开放自己 。
2. 原生家庭问题导致始终无法融入到亲密关系中 。
原生家庭普遍存在的情感问题: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关系复杂、亲人之间关系畸形(索取型、压迫型、蔑视型)
3. 年龄结构(25岁-35岁-45岁)特征:
  • A.年轻时候贪玩(25岁---30岁)不看重感情归属 , 不愿意被情感拘束
  • B.经历过情感、婚姻失败后摆脱束缚 , 冲出围城后再也不想进去
  • C.45岁年龄段以上选择单身是一种人生观:人性莫测 , 享受自我
4. 剖析:
  • A. 单身=拒绝人生进一步复杂
  • 【第一心理|中国式“单身”,正在被污名化丨敢于“冲出围城”的人才是智者】B. 物质丰厚时代 , 个体对自身的探索兴趣大于遵循社会规则(单身VS多种社会关系)
  • C. 反对循规蹈矩 , 认为人在社会中有更多相处模式
  • D. 个人经历导致的心理原因(社会人对关系带来的伤害的本能回避)
  • E. 已觉醒的多数人拒绝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孤独终老

80%选择单身的人一般都会呈现出这些状况:情感回避型、工作狂型、超级自我型、超级精明型、看透一切抓紧享受人生型 。
无论是哪种类型 , 单身的他们都与处在婚姻模式中的人有本质的区别 。
相比已婚或恋爱人士 , 单身者更突出自己的性格与喜好 , 很少向他人妥协 , 或模糊自己的边界 。
而单身者的这些特征 , 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城市或地区 , 就成了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和不正常不合群 。
橘生淮南则为橘 , 生于淮北则为枳 。
其实从全球化进程的大格局来看 , 很显然 , 选择单身其实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 , 这一现象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关联的 , 是可以从更深层面上找到原因的 。

一、所有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包括四个方面:
1.相互依存——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 他/她必然处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 。
2.社会交往——是人的自觉行为与需要 , 这种交往过程中既有精神交流也有物质交换 , 而社会交往还是社会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
3.人际关系交往中的道德性——交往中必须遵循共同的社会准则 , 以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4.合作性---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性中 , 最关键最深刻的内容 。
所以 , 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这样的:
(1)无数个体组成社会 , 个人存在离不开社会 , 社会为个人存在提供种种条件 。
(2)社会个人是创造并掌握一般社会智力的多个个体 , 拥有个体不同特征 。
(3)社会由个体组成 , 个人处于多种维度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之中 。

从社会关系和结构而言 , 没有任何个体的存在是能脱离社会 , 每一个个体的行动都与社会产生关联 。
同时 , 由于社会是一个有序的规范 , 因此个体在一整套成型的社会规范中发展自己 , 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秩序 , 同时也让社会团结成为可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观点) 。
与迪尔凯姆立场和观点完全不同的是 , 马克思·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 则从个人及其行动出发看待社会关系 。
韦伯研究的是社会行动 , 他认为社会由行动的个人组成 ,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主观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