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喀秋莎|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文章图片

右上:喀秋莎火箭炮后视图
左下:喀秋莎火箭炮正面图
今年10月25日 ,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 。 近日 , 笔者再次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 , 追寻志愿军那段艰苦卓绝而又气势恢宏的历史 , 探寻那些承载着血与火、胜利与荣耀的功勋兵器 。
在负一层武器展厅里 , 一辆绿色的吉斯151运载车静静矗立着 , 车顶架设的滑轨上挂载着数枚火箭弹 。 通过下面的说明牌可以得知 , 这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 , 俗称喀秋莎火箭炮 , 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火炮?它是怎么出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当时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期 ,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
斯大林的管风琴亮相二战战场
1941年7月14日 , 德国中央集团军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 。 战斗结束后 , 德军开始用缴获的苏军列车装载物资 。 突然 , 一阵猛烈的炮火铺天盖地而来 。 瞬间 , 列车和整个火车站化为废墟 , 德军死伤惨重 。
由于不知道是什么火炮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如此多的炮弹 , 造成如此大的损失 , 德军官兵一度称其为魔鬼火炮 。 直到莫斯科会战打响 , 德军首次缴获了一具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 , 才揭开了这种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纱 。
1939年 , 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 , 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 , 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 , 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 。 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 , 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 , 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 , 最大速度355米/秒 , 最大射程8.5千米 , 既可单个发射 , 也可部分连射 , 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 , 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 , 因而火力凶猛 。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 。 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 。 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 , 属于绝对机密 , 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 。
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 , 看到炮架上的K字 , 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 , 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 , 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 , 苏军以多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射 , 瞬间火光闪闪、炮声隆隆 , 打得德军火炮成了哑巴 。 1945年柏林战役 , 苏军更是将喀秋莎火箭炮当作近战刺刀开道 。 他们将枕木垫在喀秋莎火箭炮后轮下 , 降低发射角度 , 进行平射 。 一些坚固的建筑物和负隅顽抗的德军 , 都在炮火下化为废墟 。
整个苏德战争中 , 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吃尽了苦头 , 因其发射声音酷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 , 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
两战两捷露头角 , 令敌人胆寒的原子炮
1950年10月19日 ,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秘密入朝 。 随后 , 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 , 尤其是缺乏重火力 。 可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 , 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攻击 , 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 。 当第四次战役打响时 , 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 。 志愿军将120门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 , 下辖5个团 。
1951年9月1日 , 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展开反击作战 。 夜幕降临 , 炮兵21师203团秘密抵达发射阵地蓄势待发 。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 , 24门火箭炮同时开火 , 瞬间道道火龙落入美军阵地 , 美军死伤惨重 。 235团随即发起冲锋 , 一举夺回阵地 。 战后 , 侥幸活下来的美军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 。 这是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的第一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