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三 )


恩格斯曾经说过:枪是不会自己射击的 , 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使用它们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 。 志愿军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绝不仅仅是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进装备 , 而是因为有着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 , 有着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 有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 仅围绕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而言 , 志愿军将士就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
喀秋莎火箭炮口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战场机动力强 , 杀伤力和破坏力惊人 。 不过 , 它也有不少弱点 , 如发射时火光明显 , 阵地极易暴露 , 从而受到敌方火炮的轰击 。 另外 , 炮身没有防护 , 在一定范围内 , 飞机、士兵只需要用机枪扫射便足以造成致命威胁 。 火箭弹裸露在炮架上 , 只要有一发子弹打中、引爆了任意一枚火箭弹 , 立刻就会车毁人亡 。
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战位 , 志愿军的炮兵没有一人退缩 , 反而人人争当操作员 。 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属部队在志愿军中拥有特殊地位 , 整个21师部队的车号是84 , 其他部队一见84车号 , 就主动让路 , 并鼓掌欢迎 。 这也是志愿军全体将士对火箭炮部队官兵牺牲奉献精神的一种礼敬 。
有军事专家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过去 , 给中世纪骑士一把自动步枪 , 如果他仅是骑上马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 , 不管他的动作多么熟练 , 都不是军事变革 。 喀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种火箭炮 , 它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 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它对我军炮兵来说不啻于一场军事变革 。 仅就火箭炮的运输而言 , 火箭炮入朝作战初期 , 转移时沿公路前进 , 存在被发现的风险;后期为了隐蔽 , 采取小路行进 。 进军途中 , 炮身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伪装 。 导致其他志愿军战士见到喀秋莎火箭炮 , 一度认为是架桥的钢架 , 把火箭炮炮兵误认作工兵 。
战术方面 , 火箭炮入朝第一战——后洞里反击作战中 , 21师203团采取的是炮阵地分散配置 , 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 。 21师202团协同配合47军作战时 , 与步兵讨论制订的则是诱敌出巢、而后齐放策略 。 上甘岭战役中 , 21师209团用的则是深藏夜出、突然攻击、打完就撤战术 。 这些战略战术 ,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喀秋莎火箭炮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特点 。
如烈焰、似钢雹 , 入朝作战两年半中 , 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快去、猛打、快回的游击战术 , 运用假火力准备、假火力延伸、假冲击、炮火假转的战斗策略 , 先后配属过12个军 , 协同步兵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 , 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 ,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归国后 , 军械部协调了一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给军事博物馆 。 从此 , 喀秋莎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新的作用 , 收获着无尽的尊崇与荣耀 。
(作者单位:军事博物馆藏品征集保管室)
版式设计:梁 晨
供图:张鸿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