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中国稳健前行】“文化”赋能“全面小康”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科学把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 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 , 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 , 在求是网陆续推出 , 敬请关注 。
内容摘要:从当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逐步深化的 , 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对于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作用的深刻把握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 。 思想引领优势凸显 , 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 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 文化治理体系日趋成熟 , 这些都为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 进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赋予了强大动能 。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 反过来又为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 ,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 其核心要义是全面 , 难点也在全面 。 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 不仅仅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标 , 它还应该包含思想引领、文化建设、舆论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软性指标在内 , 这主要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向共同富裕的 , 更是指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
历史表明 , 从当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随着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变化 , 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逐步深化的 , 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对于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作用的深刻把握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致力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浩荡实践 , 既创造和铸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 也使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 。 这些都为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 进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赋予了强大动能 。
思想引领优势凸显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 ,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确立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并列;围绕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对外传播、媒体融合、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重要领域 , 提出了一系列精辟阐述 , 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 为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 可以说 , 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 近年来 , 党和政府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 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主旨 , 着力解决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问题 , 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
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民族 。 在千百年自强不息的奋进中 ,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 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主题的革命文化 , 以及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从号召全党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推动这一党的创新理论走入寻常百姓家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传承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 ,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再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扬的时代主旋律 。 尤其是通过这次疫情的生死考验 , 铸就了光照日月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 从中折射出的是空前高涨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 而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在三大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实践中经受磨炼 , 坚定了方向 , 陶冶了情操 , 擦亮了眼睛 , 激发了斗志 , 更向人们展示了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可堪大用的良好精神面貌 。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全民受教育状况以及国民素质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 十九大报告指出 ,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 , 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 , 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 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 , 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 以教育为例 。 十三五时期 , 我国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 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4万亿 , 占GDP比例连续8年在4%以上 。 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 98.7%的中小学(含教学点)接入互联网 , 慕课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 有力推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 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 , 在校生2.82亿 ,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3.4%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5%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 , 进入普及化阶段 。 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 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2016—2019年 , 高校毕业生累计达3200多万 , 中高职毕业生累计达3400多万 。 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7年 , 新增劳动力中有50.9%接受过高等教育 , 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