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名著典籍|原创 从正面到负面,从能臣到奸雄,曹操的历史形象是如何演变的( 三 )
时间的飞轮来到了宋代 , 北宋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故事 , 即民间有讲史人的“说三分” , 这些故事经过艺术化的处理 , 更加具有感染力了 。无论是三国历史还是三国人物 , 都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 。苏东坡《志林》中:“涂巷中小儿薄劣 , 其家所厌苦 , 辄与钱 , 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 , 闻刘玄德败 , 壑璧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 即喜唱快 。”这些记载表明无论是说书人还是听书人都十分同情刘备 , 反而对曹操极为痛恨 。一听说曹操败 , 便欢呼歌唱 , 这表明在宋代时期曹操己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奸雄”形象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评价曹操的:“以魏武之暴房强伉 , 其蓄无君之心久矣 。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 , 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这一评价表明曹操蓄无君之心 , 实为奸诈的代名词 , 暴房强伉表明曹操残暴 。另外 , 司马光在叙述曹操所使用的材料上 , 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用意:对于许邵评价曹操这一事件 , 他引用了孙盛的“乱世之奸雄” , 而不用后汉书的“乱世之英雄” 。可见乱世之奸雄的形象经过《资治通鉴》的转述其影响不知深远了多少倍;在记述曹操征陶谦的事件中 , 司马光舍弃了陈寿《三国志》中“所过多残戮”而是取《后汉书》中“凡杀男女数十万人 , 鸡犬无余 , 泅水为之不流 , 自是五县城保 , 无复行迹 。”这样的描述 , 让曹操的罪恶更深一层 。曹操杀杨彪 , 《三国志》记述的并不是很详细 , 司马光取《后汉书》中:“时 , 袁术僧乱 , 操托彪与术婚姻 , 诬以欲图废置 , 奏收下狱 , 勃以大逆 。”这样的叙述 , 曹操蓄意害人的奸诈形象可谓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
总之 , 司马光是一个通达的史学家 , 他在“尊魏抑蜀”为张目的封建继统上“尊刘贬曹” , 其历史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 正因如此 , 贬曹成为宋元时期曹操形象演变的主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清时期 ,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被不断的加工与创造 , 不仅故事内容逐渐丰富 , 而且人物形象也日渐丰满 。“《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作的 , 乃是五百年的演艺家的共同作品 。”因此在基本情节以史实为依据的同时 , 也有大量的艺术化虚构 。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 , 是明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本) 。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全书二十四卷 , 二百四十则 , 是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之一 。
曹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塑造的最为经典人物之一 , 由历史到小说 , 曹操的形象被罗贯中丰富和完善 , 呈现出渐进式的转变 。不论是史书还是小说 , 抑或民间传说 , 罗贯中都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进行兼收并蓄 , 无论对曹操正面的 , 负面事件以及形象刻画都予以采纳 , 甚至为了情节需要而移花接木相关的故事 , 事实上有些情节属于无中生有 , 但也为了塑造曹操形象服务 , 因此形成了曹操形象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
曹操作为逐鹿中原的英雄人物 , 不可避免的带有特殊时代的烙印 , 如他的专权 , 残忍 , 奸诈的性格特征 , 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 。而这些特征都被罗贯中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 。当然 , 对于曹操的这些特点 , 尤其要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当中 , 不要笼统的贴上一坏到底的标签 , 而是要全面 , 具体的认识 。作品在刻画曹操形象的时候 , 以《三国志》为主要蓝本 , 既忠于史实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 , 通过尊重曹操基本的生活面貌和生活逻辑 , 对史书中的材料符合自己创作原则的予以保留 , 不符合的给以舍弃 , 甚至对一些情节进行夸张渲染 , 使曹操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真实、完整 。
推荐阅读
- 外族|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却没外族入侵?看看是哪些人在镇守边疆
- 诸葛亮|刘备为何让诸葛亮除掉此人,如果早早除掉,或许三国局势会改变
- 姜维|同为三国名将,作为灭蜀功臣,邓艾为何名气远不如姜维大?
-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数三国3个在曹操面前作死的人:祢衡大骂,张松嘲讽,左慈戏弄
-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风云:高欢夺权与侯景叛魏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备夷陵兵败后,为何不愿返回成都,而要待在白帝城病逝呢
- 三国两晋南北朝,官渡之战|曹操麾下最忠勇的外姓武将:官渡之战展露锋芒,颜良文丑未必赢他
- 三国两晋南北朝|吕布、张杨、张辽组成的并州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又如何败亡的?
-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上扶不起来的阿斗,他真的扶不起来吗?你知道真相吗?
- 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失败的真正原因,与关羽和诸葛亮无关,而在于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