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育秧|丰收节里探农机 大田种粮神器多(深度观察)( 二 )


“以前灌溉时,有的农户为了图省事,老是大水漫灌 。现在一次不用灌太多,可以根据监测随时补水补肥,省力又省水,作物产量也提升了 。”高义峰说 。今年上半年,有一回监测数据显示土壤湿度过低,信息平台随即发出预警 。他在手机上收到提示信息后,及时给黑小麦补水,确保了作物正常生长 。
“物联网不仅采集实时数据,同时也具备大数据储存功能 。北邵村农业合作社生产的挂面、黑小麦粉等,消费者只要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行原料质量追溯 。”吴永山说,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产品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进一步保障了食品安全 。
目前,北邵村以10亩地作为试点,根据农业物联网的信息提示,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自动喷灌 。“虽然现在村里大部分耕地灌溉仍需合作社社员进入水泵房按键操作,但接下来,手机操作喷灌试点范围还要扩大 。”村党支部书记吴开勋信心满满 。
【小档案】
农业物联网,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采集光照、温度、湿度等信息,远程监控生产环境,实现智能化种地,达到增产提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
(见图②)
【育秧流水线】
育秧插秧 一气呵成
本报采访人员  郁静娴
“3000多亩地,育秧、插秧,老谢的机器一出手,一个礼拜就包圆了!”江苏泗洪县方海农业公司负责人许芳说起几个月前的情景依然兴奋,如今田里稻花飘香,微风拂过,阵阵绿波翻卷 。
许芳口中的“老谢”,是泗洪县四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成富,也是当地的农机大户 。合作社去年购置了9台育秧流水线、18台高速插秧机,实现了从育秧到插秧的全程服务 。“别看一次性投入不少,可十里八乡都来找咱,使用率高着呢!”老谢得意地说,今年雨水大,抗灾抢农时,合作社服务订单达到了8000亩 。
在泗洪,农民通常是种一季小麦、一季稻 。“老话讲得好,秧好一半禾 。小麦还在地里,我们的水稻秧苗就育得差不多了,麦子一收完,立马犁地移栽,一时也不耽误 。”谢成富说,跟直播稻相比,提前育秧将水稻生长期延长了20多天,不仅稻穗出米率高,米质也更软糯 。
育秧是每年水稻生产的开端 。老谢介绍,在育秧设备中提前添加土壤、肥料和水,稻种经过浸泡、甩干,装入机器 。设备开启后,垫底土、上肥、拌匀、浇湿、撒种、盖土、叠盘……环节虽多,但机械操作一气呵成 。没几分钟,流水线上就输出一块块秧盘,直接运送到秧板地或大棚里,“9台机器转上一天,能供上2000亩水稻的育秧需求 。”
“过去育秧、播种全靠人工,一亩地正常要配10斤稻种,实际上要消耗12斤以上 。”谢成富说,人工育秧不但费种子,底土厚薄还难控制,底肥搅拌不匀,秧苗间隔疏密不均,不仅发芽率低,还常常出现弱苗 。
机械化育秧的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育秧质量也显著提升 。“现在都是精准化育种,一穴控制在4—6粒,基本同期发芽 。20天左右,秧苗长到八九厘米,就可以移栽了 。”谢成富说 。水稻栽插,讲究“浅、匀、直、稳”,“流水线育秧出来的苗又齐又壮,为机插秧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不光是育秧,现在村里50岁以下的都不会手插秧了!”谢成富笑着说 。种了大半辈子地,他见证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变迁——父辈挽裤赤脚、蹚田水,弯腰劳作一整天也只能完成半亩田;后来是步行机,一天栽插十五六亩地;再到如今的乘坐式插秧机,一天五六十亩不在话下 。
水稻机械化一代代发展,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强大动力 。“说不准将来的种稻设备什么样,但是肯定会更先进!”谢成富眼中是满满的期待 。
【小档案】
育秧流水线集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功能于一体,能一次性完成水稻塑盘、育秧、播种各道工序 。其效率是人工育秧的三倍以上,每亩秧田可节本60—100元 。
(见图④)
【植保无人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