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山林里的养蜂场

朋友老杨退休后 , 回到故乡小溪村盖了新屋养老 。 他说他喜欢山野的宁静 , 而且住腻了随时都可以城市农村两头换到住 。 去年 , 他又重新装修了他的房子 。 在微信朋友圈里 , 老杨晒了许多他新装修的房屋和家乡田园风光的照片 , 并几次三番地热情邀请我等到他那里作客 。小溪村位于峰山南麓的斜坡地带 , 那里盛产山花蜂蜜 , 我过去曾经在那里搞过一年下乡蹲点的中心工作 。 星期六 , 我打算访问这位老朋友 , 从赣州骑电动二轮车沿着宽阔的赣康大道到沙石镇边界 , 然后驶入一条逼仄的山村土路 , 约一个多小时的光景便登上峰山南麓的斜坡 ,我在小溪村驻村蹲点时 , 老房东的小儿子小李 , 他曾说要报考师范学院 , 却初中还没有毕业 , 就只身来赣州找到我说想做厨师 。 那时 , 正好我一个朋友开了家餐馆 , 需要招人 , 我就把他介绍过去跟师学徒 , 现在他早已是大饭店的头锅师傅了 。 我路过他家时 , 见他母亲正在忙着将晒好的稻谷挑上家里二楼的谷仓里 。 他的母亲是一位高瘦却是很有精神的那种女人 , 红黑的脸庞 , 活络活络动的眼睛 , 给人精明朴素的快感 。 现在的小溪村 , 青壮年男人们基本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 田里和家里的事情大多都是由家中老人或妇女操持 。 总之 , 在附近十里八村 , 这里的妇女勤快顾家是出了名的 。 小李的奶奶也有一双女人特有的勤劳闲不住的双手 , 都七八十岁的人了 , 腰都弯了下来 , 也还在谷坪上用耙子努力地翻晒着稻谷 。老杨邀了他的邻里一同陪我 , 到小溪村去转了转 。 听说这邻里就是老杨打小穿开档裤一起长大的朋友 , 两人还是老表 。 小溪村的变化确实是很大 , 几乎家家都盖了新屋 , 有的还嵌了五彩瓷砖 , 富丽堂皇的屋顶、白墙、大开的玻璃窗 , 与门前房后的村树绿叶相掩映 , 十分好看 。 从村头的大斜坡上可以尽情地眺望峰山的山谷风景 , 还可以看见一条直挂山谷的玉龙钻入进山麓茂密的树林草丛之中 。我们沿着村头的小路 , 来到三叉路口旁绿叶成荫的大榕树下 , 树冠下很清洁 , 有几块大青石横摆着 , 看来这里是村里专门给路人息脚的地方 。 我们弯下腰吹了吹青石上的灰尘 , 就席石而坐 。 这时 , 老杨的朋友从挎包里取出随身带的瓶装糯米酒、自产的花生、南瓜籽和香烟等 。 榕树下的野饮前边, 不时有孩子提着竹篮结伴走过 , 他们是去打鱼草的 。“可记得 , 小时候咱俩曾在这树下捅过马蜂窝?”老杨的朋友好像想起了什么 , 笑呵呵地向着老杨说 。“那是读小学三年级的事 。 噢 , 我头上还被马蜂叮了一个大疱呢 。 ”经这么一说 , 老杨也想起了以前小时的事情来了 , 他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措自己的额头 。说完 , 老杨若有所思的兴奋地站立了起来 , 走到大榕树东冠 , 一边左看右看地寻找着小时候叮他的那马蜂窝的地方 , 一面频频地揭发他们小时候许多调皮捣蛋的趣事 。 说到开心处 , 我们都一块爽朗地大笑起来 。第二天 , 我和老杨两人直奔峰山而去 。 我打算到蜂场去给老母亲买点好蜂蜜 , 老杨说 , 最近他也有点便秘 , 他也想顺便去蜂场买点原生态的山蜂蜜润润肠胃 , 再说 , 养蜂人娘家也是这里人 , 老熟悉了 , 一起去吧 。 所以 , 那天晚上老杨的这个热心弄得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 。 本来 , 从这座村子到蜂场 , 走公路可直到 , 但必须返回到公路上绕一个大圈 , 有二三十里路远 , 电动二轮车如果没有充足电往往能到却是没有电回 。 现在有老杨带路 , 这些就不需要担心了 。 我们骑车到峰山脚下 , 将车子寄放在山下他的熟人处 , 然后 , 步行进入一条被茅草履盖的多年无人行走的崎岖小路 。 由于是直线插入 , 路途竟然只是走公路的三分之一不到 。 没有他作向导 , 那地方我简直不能去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几年前 , 电视里热唱的这歌 , 也就是我们抄近路走山路所遇见的情景了 。 崎岖的山路偶尔也出现一小段青石板路 , 青石板夹隙中疯狂地长不知名的杂草 。 拨开路边的杂草和垂吊在路边的树枝 , 在一片青绿的千年桐树的凉荫下 , 我们遇到了结伴旅行的男女青年 。越走山越深了 。 山鸡在啼叫 。 几只水鸟在远处的山溪边凫水 , 听见我们的脚步声和说话声就立即消失在水边茂密的草丛里去了 。 老杨边走边跟我讲起了小溪村古老的历史 。 他说 , 这条小道其实在以前是条官道 , 每天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 是赣州通往南康 , 大余的主要交通要道 , 人们出赣州到南边各县 , 或南边各县的人下赣州 , 常常会在小溪村整理整理 , 或息上一夜 。 解放初期 , 小嗘村有许多人家都是开客栈和饭店的呢……可惜 , 后来随着公路的改道 , 过去的那繁华已不存在了……不觉间 , 我们已经站在山冈上了 。山冈的自然风光美得让我惊叹:铺满绿茵的山冈上到处生长着争奇斗艳、五颜六色的花朵;上下飞舞的胡蝶和嗡嗡的蜜蜂;随坡生长高大的千年桐树枝上满挂着青青的果实和一簇簇怒放的白色桐花;早晨金色的阳光充溢着山间 。 我转头又发觉 , 在一块大岩石的背阳处生长着成片的开着小白花碧绿的半枝莲 。 老杨知道这种花草 , 这是一种治疗各种无名肿毒的名贵中草药 , 因为没有挖掘工具 , 我们就没有心思采集 。 我俩找了块干净的千年桐树下坐下 。 老杨说 , 这千年桐树其实是外来树种 , 比较珍贵 , 七八十年代由当地供销社引进 , 不想一栽就成活 。 现在 , 每棵树光捡桐籽卖农民一年就有一二百块钱收入 。 老百姓说 , 我们这里有好山 , 好水 , 还有最好的储钱树-千年桐呢!同健谈的老杨一道同行 , 一路上我毫无倦意 , 山冈上的千年桐树下的草地上散落着许多成熟而掉落的黄褐色的桐果 。 老杨说 , 这不用担心 , 野生动物是不吃桐果的 , 天气干燥它也不会被沤坏 , 让它在地上经过几天风吹日晒自然干燥后 , 等农民忙过了这一阵 , 这些桐果就都会捡干净的 , 谁家树下的桐果谁家捡 , 农民是绝对不会乱捡的 。峰山脚下周围有三五个乡镇 , 据说绕山脚走一圈有几十公里 。 如今我们就站在它的南麓 , 欣赏它那迷人的一角 。 几只黄狗看见我们从白色的房子里冲了出来 , 对着我们不停地吠叫着 。 看见狗叫 , 我总有点心惊胆战 , 给它搭上一口可不是好玩的 , 除了伤口痛疼不说 , 光打五针狂犬疫苗就够你受的 。 我们只有狼狈的快步向蜂场走去、蜂场的小屋位于山腰森林环抱的一块较大的平坦的地方 。 小屋周围散布着百十多只蜂桶 , 有些还摆放在小屋的屋檐下 。 蜂场上空飞满了来来回回嗡嗡采蜜的蜜蜂 , 四周的山野 , 田间地头也布满了蜜蜂的身影 , 一幅蜂儿采蜜忙的景象 。 养蜂人听到外面狗吠连忙走了出来 , 见是老杨与我来访问 , 连忙请我们到小屋坐 , 为我们烧了开水 , 沏了茶 , 还端来刚割的蜂蜜要我们品尝 。墙上挂着防蜂衣帽 , 墙角摆着喷雾器 , 割刀和分蜜机等养蜂的工具 。 养蜂人对我们远道而来似乎十分高兴和热情 , 他对我们讲述了养蜂的经验 。 他现在养的是中蜂 , 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土蜂” 。 他还告诉我们他是前一个月追花过来的 。 他在峰山周围和附近的乡镇选了四个点 , 每年根据不同山花的花期而进行迁陡 。 他说蜂蜜收成和质量好不好 , 和采蜜、蜜源、水源的好坏分不开 , 所以大多数养蜂人一年四季都追花而行 , 依花靠水而居 。养蜂人一边思索一边讲述外面那些嗡嗡飞舞的蜜蜂的故事 。 他说 , 花开得盛 , 流蜜多 , 蜜蜂采集就安静 , 不吵闹 , 飞回蜂箱也是不声不响;如果采集时嗡鸣声不断 , 那就是花的流蜜量少 , 蜜蜂不满意了 。 今年的山花会不会比去年更少呢?“不会吧 , 今年的山花很盛开的 , 我们来时看见千年桐花事很盛呢 。 ”我插了一句嘴 。于是 , 养蜂人改变了话题 , 又谈起蜜蜂的事来 。 ”不一会儿 , 养蜂人领我们走出了小屋 。 他走到每一个蜂箱都侧着耳朵听了听蜂箱里的动静 , 又用鼻子嗅了嗅蜂箱散发出的花蜜浓淡 。 于是他手里拿着把割刀出来了 。 割蜜时 , 他又告诉了我们许多事情:“这南面山里主要是有盐肤木林 , 现在8-9月正是花事 。 盐肤木蜜 , 蜜水呈琥珀色 , 结晶细腻 , 有浓郁的香气 , 在山花蜜中属上等蜜 。 到了10月盐肤木花期结束 , 他就将蜂箱迁到山北 , 那里有几片大的伶木林 , 伶木从10月开花 , 蜜蜂可以吃到来年的2月 。 ”来到这里一看 , 养蜂人还是很辛苦的 。 居无住所 , 饮食无时 , 还要时刻提防野兽的破坏和防治蜜蜂的各种病虫害 。 养蜂人说 , 我养的中蜂 , 相对养意蜂来说还是比较轻松些 。 我追花一年之中也就是围绕着这座大山转转 , 中蜂虽然飞行距离短 , 个子小 , 产蜜小 , 但抵抗力强 , 很少生病 。 我过去养的是意蜂 , 追花最远追到云南西双版纳去了 。在田间地头一角的蜂箱边 , 养蜂人发现地上有二个死黄蜂 。 养蜂人狐疑的捡起这死黄蜂放在眼前仔细地观察了一番 , 然后 , 轻松的笑笑地告诉我们 , 这两只大黄蜂是中蜂杀死的 。 大黄蜂专门抢杀蜜蜂的幼虫来喂食自己的幼虫 。 如果是意蜂的话 , 那只有伏首被屠的命了 , 人如果不干涉 , 整箱整箱的意蜂全部都要被屠杀完 , 损失相当严重 。 蜜蜂种群中 , 也只有中蜂敢跟大黄蜂博杀 , 它们遇到大黄蜂 , 众多中蜂就团团将大黄蜂围在中心 , 聚焦成一个蜂球 , 并频频煽动翅膀将大黄蜂活活地闷死在蜂球里面才罢休 , 中蜂很勇敢 , 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子孙后代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这蜂场除了割蜜外 , 还会繁殖蜜蜂卖种蜂 。 三年前 , 蜂场有一百多箱蜂 , 三年后繁殖到三百多箱 , 年初卖了一百多箱 ,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 繁殖种蜂也是养蜂人的主要职责 。 我和老杨各买了几斤上好的蜂蜜 , 道过谢 , 就和这位养蜂人告辞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