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盗墓|为什么说,现代考古学家要想找到先秦墓葬,如同大海捞针?

近日看了《中国考古史》 , 从该书当中得知 , 目前很少考古出先秦时期的帝王墓葬 。虽然说 , 在我国考古史上发现了先秦时期最大的古墓“秦公一号大墓” , 但是考古队也用了近10年的时间 , 从一个村民哪里才找到 , 可见要发现先秦古墓的难度有多大 。在我国考古史当中 , 先秦墓葬屈指可数 ,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帝王墓葬却很少发现 , 为什么先秦墓葬这么少呢?我觉得 , 有必要从先秦古籍当中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丧葬特点 , 我们才能得到答案 。
考古盗墓|为什么说,现代考古学家要想找到先秦墓葬,如同大海捞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考古盗墓|为什么说,现代考古学家要想找到先秦墓葬,如同大海捞针?】春秋地图
古人对于“死亡”不同的用词
生老病死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 , 但是又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非常忌讳 , 所以在古代书籍当中就出现了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等词汇来代替“死”字 。当然 , 这些词汇都是古代贵族在死亡时的官方用语 , 然而在民间普通人去世以后还是称“死” 。所以 , 在《越绝书》当中就有:“天子称崩 , 诸侯称薨 , 大夫称卒 , 士称不禄 。”而庶人去世以后 , 才称之为“死” 。
当然 , “死”字 , 也不一定是庶人的专属用词汇 。比如 , 孔子属于士大夫阶级 , 按理说该使用“卒” 。但是 , 他在《论语》里谈到“死”的时候说:“予将死于道路乎?”用的是“死”字 , 而没有用“卒”字 。还有“颜渊死 , 子哭之恸” , 也没有用“颜渊卒” 。庄子对于老子去世使用的是:“老聃死” , 没有用谦辞 。“死”字在春秋后期频繁的用到 , 估计是百家争鸣的原因 , 很多人来自于民间 , 而春秋战国时期有学问的人 , 为了亲民 , 大概会用到“死”字 。不过后世对于皇帝之死的记载 , 还是称之为“崩” , 王侯称之为“薨” , 凡是做官的基本采用的是“卒” 。
“属纩”后的丧礼
根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属纩以俟绝气 。”人将死的时候叫做“属纩(zhǔ kuàng)” 。“属”是放置的意思 , “纩”是丝絮(丝绵) 。古人在临终之前 , 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口鼻上 , 试探是否还有气息 。
考古盗墓|为什么说,现代考古学家要想找到先秦墓葬,如同大海捞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天子
当然 , 这种判断死亡的方式 , 只是先秦时期个别地方的风俗 , 并非每个地方的风俗都这样 。总之 , 古人在将要临终的时候 , “属纩”已经成为将死之人的代名词 。
根据《礼记》的说法 , 先秦时期 , 病人“属纩”气绝以后 , 死者家属还会恸哭 。死者去世 , 家属还要为死者穿上官服 , 为其招魂 , 称之为“复” 。如果 , 招魂后 , 死者没有苏醒 , 就开始准备后事 。
丧礼的步骤是 , 死者去世先将尸体放置于窗户下 , 然后为其沐浴 。沐浴以后 , 为死者穿上衣衾 , 称之为“小敛(殓)” 。据说 , 官位等级不同的死者在去世以后 , 放置衣衾的数量不同 , 官越大衣衾越多 。按照先秦时期的规格:“士三十套 , 大夫五十套 , 君百套 。”在“小敛”的次日 , 家属把死者装入棺材 , 称之为“大敛(殓)” 。
考古盗墓|为什么说,现代考古学家要想找到先秦墓葬,如同大海捞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先秦诸侯
“大敛”入棺之前 , 死者的口中还要“饭含” 。关于饭含 , 先秦时期也很讲究 , 不同等级的人在去世以后 , 嘴里面所含的物品也不同 。根据《周礼·地官·舍人》记载:“天子含实以珠 , 诸侯以玉 , 大夫以玑 , 士以贝 , 庶人以谷实!”所以 , 饭含不仅仅是嘴巴里面含米饭 。到了先秦以后 , 盗墓的猖獗 , 很多人在死者去世以后 , 都用铜钱 , 普通家庭还是用米饭含在死者嘴里 , 所以称之为“饭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