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走进江西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古村焕发新生机 村民走向新生活

本报采访人员巩淑云文洪瑛龙成
“牌坊贴门壁,格棚遮天沟 。砖石围木架,四方斛谷兜 。”说的就是江西金溪古村落建筑的主要特点 。它们外形端庄,比例敦厚,布局紧凑,色彩青灰,雕饰精巧,是极具规矩标准的“类官式”建筑 。这些古建筑绝大多在宋代选址立户,明代营造兴盛,清代稳定完善,是传承有序的明清聚落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样的明清古建筑在金溪县有11633栋,因此金溪被形象地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
然而,经过岁月的冲刷和侵蚀,很多房屋已经“人去屋空”,甚至只剩残垣断壁 。如此有价值的古村落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起来,是曾经摆在金溪县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金溪的古村落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探索出了“金溪模式” 。
创意设计古村落有了新面容
“对于宝贵的古村落生态资源,我们的原则是,不做摇钱树,要留传家宝 。如果全县的古村落一拥而上搞活化利用,既容易出现同质化开发的现象,也可能使古村古建遭受不可逆的损坏 。”金溪县委书记高连珠说 。为此,针对不同的古村落,金溪县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1.0版”,出发点是保护好古村落,如竹桥村;“2.0版”,通过对22栋革命旧址旧居进行修缮保护,探索出文物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如后龚村;“3.0版”,利用西方文化对古村落进行嫁接,如大坊荷兰创意村……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登上大坊村的徘徊塔,整个村落的错落搭配尽收眼底——代表荷兰的红、白、蓝、橙四种颜色穿插在灰屋顶、青石板的村落中,艺术家对犁、根雕的天马行空的创意在不同宅子中陈列,咖啡馆、牛排馆在古屋群里不经意间出现……古、今、中、西的搭配,在大坊村充分体现了出来 。
明宣德年间,冠峰一族光大富裕第一人玉璋公之四子分房,大房愈忠公一支在此,他为人慷慨、周济赈贫,“大坊”乃“大房”雅化,村名由此而来 。2018年,由金溪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荷兰文化遗产和市场研究院共同开发大坊荷兰创意村项目落地生根 。如今,“一塔、两厅、三园、四馆、五室、六环、七塘”的创意村绽放开来 。
历史给了大坊村一笔遗产,大坊村用华丽蝶变回报这笔馈赠 。“未改造以前这里破败不堪 。去年11月完工后,今年‘五一’就盈利了 。在限流的情况下,平均1天游客就有近1万人,营业额绝大部分来自村民的摊位 。”驻村第一书记丁建斌述说着这个村的变化 。
“老伴种迷迭香,一天有150元收入,我开小卖部,残疾的儿子在食品厂扶贫车间上班,加上一些补贴,一年的收入也有几万元 。”李水金一边摆弄着小卖店里的零食,一边讲着自己的收入 。远处,600多亩迷迭香为金溪这座“华夏香都”增添了一缕异域新香 。
破题布局老房屋有了新价值
“看到家乡古村难以维护,很是焦急 。”金溪县乡贤黄章乐说 。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他以江西国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整体获得了褐源村32栋明清古建筑的经营权 。由于修缮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所以保护开发工作举步维艰 。人民银行江西抚州市中心支行在金溪调研古村古建资源活化利用时了解到这一情况,通过央行再贷款政策引导金溪县农商银行专项对接,用该企业获得的古村落经营权,授信“古村落金融贷”500万元,解决了这一难题 。
“迁、拆、修、补、饰”是金溪县古村落保护五字法,曾有人估算,每栋每年需要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 。钱从哪来?若想金融活水流进古宅,如何抵押?
为此,金溪县创新“古村落金融贷”信贷产品,在金溪“两权”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政府名义颁发古村古建经营权证或所有权证,以此解决抵押物产权不清晰的难题 。“古村古建经营权流转给政府投资公司或社会开发公司后,可以争取贷款用于开发 。这样一来,集体土地产权保持不变,村民也可以入股分红 。”抚州市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周平田介绍 。在这一创新下,多家银行创新推出“个人+古建筑生态产品价值”“旅游开发公司+古建筑生态产品价值”“古村保护开发企业+古建筑生态产品价值”“村集体经济+古建筑生态产品价值”等方式,有效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截至7月底,金溪县各家银行共计发放“古屋贷”5.22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