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阿里新制造“一号工程”是怎样炼成的?( 三 )


阿里巴巴|阿里新制造“一号工程”是怎样炼成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8年7月 , 犀牛智造技术人员在调试生产线设备 。
“张飞绣花”还不算什么 , 诸多不可言说的东西才让人憋屈 。在犀牛智造 , 几乎每个人都被问过:这是个啥项目啊?你们整天瞎忙啥呢?人情世故 , 既不能不说 , 也不能说太细 , 最后总能换来一堆问号脸甚至可怜的眼神 。外行点的 , 为一个大好青年去干厂子而惋惜 , 内行点的 , 直言做不起来 。
一切保密 , 这来自张勇立下的“军规”——对外不能发声 , 对内不能参观 , 除非经他本人同意 。在秘密运营的3年里 , 里外各色人等想去探营 , 都被他挡住了 。他和新制造团队的互动不少 , 但很少在大的场合里公开开会对进度 , 大多是单找小场合 。在张勇看来 , 让一个项目自由、专注、不受干扰地成长 , 是对创新最好的支持 。
“逍遥子说 , 淘宝天猫团队是需要灵气的 , 我们团队的气质是要熬得住寂寞 , 扎根深耕的 。”伍学刚回忆 。在张勇的支持下 , 阿里新制造以“智能制造事业部”独立建制 , 给予极大的人、财自主权 。
此前 , 新零售的桥头堡盒马也曾享受过类似待遇 , 孵化两年 , 横空出世 。张勇在湖畔大学做分享时曾提过这种组织设计的原因:纵横分合 , 因时因势而异 。新业务开拓期一定要用“独立团”“独立师”来做 。横的时候要沉淀 , 马步扎得稳 , 纵的时候要快速、锋利 。
即便如此 , 在阿里内部 , 知道这个部门的人都少之又少 。这带来不少副作用 , 好不容易谈了个候选人 , 因为保密 , 说得人家云里雾里 , 加上网上搜不到 , 内部也问不到 , 以为是什么“野鸡”部门 , 不来了 。
供应链专家方君 , 提着皮包去找布料供应商 , 人家听说阿里要办厂 , 打死都不相信 , 觉得他是骗子 。
研发初期 , 运营专家庾淑英要找个厂子模拟真实环境 , 结果厂家都不信这事 , 加上单量太小 , 谁接谁亏钱 。最后靠着伍学刚的人面 , 外加阿里背书、行业理想、生意前景全方位“忽悠” , 才稍打动了一个河南老板 , 同意出租两条生产线 。没几个月 , 扛不住亏钱 , 对方又收回去了 。
李燕也是 , 越干心里越堵 , 以前在大厂好歹管着几百人 , 被燕姐前燕姐后地叫着 。现在带着十几号新手蹲仓库 , 以前的工友知道了 , 笑她混得还不如十年前 。
“对行业要有敬畏之心”
2018年下半年 , 随着第一家工厂的落成 , 那些挤仓库的日子也到头了 。“新制造”起码有了点制造的样子 , 有了两条生产线 , 70多个工人 。9月 , 啄木鸟一期上线 , 机器间有了连接 , 工人们也有了操作系统 。
团队也大起来 , 思维分野越来越明显 。这与团队的人才构成直接相关 , 一类来自传统制造业 , 一类来自互联网行业 。其背后 , 是两种生产力在交汇融合中的碰撞 , 更是两套价值和逻辑体系的对话 。
有了自己的平台 , 工程师们都走出办公室 , 下场开发 。在缝纫车旁 , 在衣服堆中 , 在纸箱上……技术起点也很高 , 从德国和日本引进算法 , 再与阿里达摩院的科学家联手 , 对“洋算法”优化改造 。
最终 , 调教出来的“大脑”也很争气 , 对布料、服装品类的识别精准度在90%以上 。也就是说 , 一件衣服 , 它能自动算出怎么裁剪最省布料 。
程序员们都觉得很满意 , 那颗改变世界的心也有所安放 。然而 , 他们很快就被现实打脸 。
制造业的数字化命题里没有所谓的“magic solution(魔法方案)” 。工人不是机器 , 他们也有行业传承 。“服装行业靠经验和积累 , 大师傅、纸样和工艺 , 都在头脑里 , 难以大规模复制 。”紫霜说 。来阿里前 , 她已经干了十多年服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