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州“氢”装上阵,“概念热”如何变成“市场热”?( 三 )


“如果没有应用在产品上 , 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又如何?”叶思宇认为 , 将实验室中先进的技术和市场上先进的制造业连接起来 , 对产品进行验证 , 是中国氢能产业亟需突破的瓶颈 , 而这正是政府投入资金开通示范运营线的意义所在 。
广州|广州“氢”装上阵,“概念热”如何变成“市场热”?
文章图片

鸿基创能实验室 。 南都采访人员 马强 摄
湛锦恩透露 , 388线运营的一大任务便是为厂家搜集信息、提供反馈 , 比如 , 促进设计改善 , 提高用户体验;记录报错信息 , 提醒厂家调试等等 。 “我们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 , 才能支持技术不断迭代 。 ”
业内强强联合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 , 广州已有目标 。 《广州氢能规划》中提出 , 到2022年广州将完成氢能产业链关键企业布局 , 预计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25年 , 初步建成氢能产业链 , 预计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到2030年 , 建成氢能产业体系 , 预计实现2000亿元以上 。
总体来看 , 广州市背靠多所科研单位和高校 , 具有人才优势;人流物流量大 , 5G基站正在规划建设中 , 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基础雄厚 , 财政实力足以支持氢能行业早期投资 。
鉴于氢能源涉及的技术原理复杂、种类繁多 , 未来哪条技术路径将率先突出重围实现大规模商用还有待观察 。 目前来看 , 大部分发力氢能的城市都处于企业寻求政府资源和政府引入优秀团队的双向选择中 。
李迎庆认为 , 氢能源技术门槛高 , 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有行业经验积累 , 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 因此行业内部的“强强联合”和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业集聚 , 将是广州氢能源发展提速的重要策略 。
王戈也对采访人员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 “我们这行 , 技术、经验、资金缺一不可 , 尤其是前期的研发 , 投入是巨大的 , 一般企业根本做不了 。 ”
就在一个多月前 , 恒运集团发起成立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会并担任会长 , 参与了广州氢能国际产业园的筹划、选址工作 。 李迎庆表示 , 恒运的目标是在广州建成一个真正聚集了国内外行内头部企业的氢能产业园 , 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做各自最擅长的事、发挥各自最强优势 , 相互找到资源结合点 , 避免重复投资、同质化竞争 , 打通氢能产业个体发展难的困境 , 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有机合作 , 打造广州氢能全产业发展的格局 。
当钱、技术、人才、政策方方面面到位之后 , 或许还需要一点耐心 。 李迎庆预计 , 未来两三年 , 将一直是广州氢能产业的推广、示范阶段 , “广州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 不用急功近利追求大规模化 , 要给企业技术投入留窗口期 , 给民族企业成长时间 。 ”
见证了广州公交车多次技术革新的湛锦恩则乐观许多 , “2003年左右广州全面推广LPG(液化石油气)公交车 , 2013年左右全面推广LNG(液化天然气)公交车 , 2018年就全部推纯电动公交车了 。 间隔期在缩短 , 也许氢气过两三年就能推广了呢?技术的发展 , 有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循规蹈矩 。 ”
广州|广州“氢”装上阵,“概念热”如何变成“市场热”?
文章图片

【广州|广州“氢”装上阵,“概念热”如何变成“市场热”?】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冯芸清 实习采访人员 蒋模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