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外卖平台的锅,不要扔给算法 | 超级观点( 三 )


唐韧:我之前在网上查了招商证券(600999,股吧)的一个相关数据 , 里面列举了外卖平台单均配送成本以及骑手的收入 。 它按照日均单量30单到70单不等 , 如果你每天送30单 , 他的底薪加提成大概就是6900元左右 , 如果你的效率足够高 , 能做到60单 , 那底薪加上提成一个月能到12400 , 这个收入超过了很多蓝领工人的收入 。 同时如果单量的提升能降低每一单的配送成本 , 30单的时候单均配送成本是8块多 , 到60单是7块多 。
美团的订单量在2017年、2018年那段时间是2000万单日均 , 现在应该突破了4000万单 。 这其中除了外卖骑手的增加、用户需求的爆发 , 以及美团发展的商家数量的提升之外 , 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算法的优化 。 美团2017年上线的系统叫超级大脑 , 这是一个智能调度系统 , 可以从骑手的行为里面去学习数据样本 , 不断去优化这套算法 。 现在这套系统高峰时期每小时运行量特别巨大 , 将近有30亿吧 。 然后它的时效从平均配送时长从45分钟、40分钟、35分钟 , 到现在基本上能到30分钟到28分钟 , 有的甚至在20分钟之内 , 准时率也是在不断提高 , 包括派单逻辑、路径的规划等也在不断学习和优化中 。
但这里面也会有一个问题:算法到底有没有感情?我觉得算法是没有感情的 , 它只是一套逻辑 , 相当于外卖员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动作 , 给算法投入数据 , 然后算法会根据这套数据不断去优化自己 , 反过来根据自己的优化的结果再去提高外卖员的效率 。 所以配送会越来越快 , 配送的路径规划越来越好 , 外卖员赚的越来越多 , 反过来外卖员又是通过这种行为又去优化算法 , 所以这就变成一个无限的零和游戏 。
因此 , 它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会爆发出来这些问题 , 因为当样本足够大的时候 , 这些bad case就会呈现出来 。 我觉得算法是可以优化的 , 但是算法是不能取消的 , 因为一旦取消的话 , 可能外卖员的收入就会直线下降 , 配送效率也会下降 。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 它肯定是持续朝着优化的方向去走 , 至于中间去怎样平衡 , 就是看平台方怎样优化这套算法 , 让它朝着一个更合理的、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
董洁:这个事情出来之后很多人说外卖员被困在系统之中 。 能否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 除了外卖平台方之外 , 商家、消费者或者配送员本身是不是也有需要做出妥协的地方?
魏武挥:在《人物》那篇文章里面有一个细节:商家接到单子以后他不去做餐 , 而是要等到外卖员到了以后他才去做 , 那这里面就会产生时间的延误 。 因为商家也有他的考虑 , 如果我开始做了 , 然后消费者在外卖骑手还没有到的情况下就取消单子 , 那么我是不是就白做了 。
还有 , 要看消费者是不是有足够耐心 。 很多人11点半开始觉得自己饿了 , 然后开始下单 , 这就得等到12点 , 超过12点他就会不答应 。 那消费者是否可以11点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这件事情呢?人有时候确实是这样 , 不到一点点饿的时候就没想到这件事情 , 等到开始饿了他想到这件事情了 。
而从平台的角度 , 以我对这两家平台的了解 , 这次声明当中所说的事情饿了么的确是做了 。 这和两家公司背后的投入是有关系的 , 因为阿里整个大的本地生活服务没有公开上市 , 它不需要去交业绩财报 , 所以它会多做一点 。 而美团有一定的盈利压力 , 这个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
虽然在公关上面饿了么有一点吃亏 , 但我们还是要看实际上它做了一些什么 。 饿了么之前是交大毕业的学生创业而成的 , 我作为上海人 , 我个人感情是比较愿意使用饿了么的 , 所以我跟饿了么打交道比较多一点 , 美团打交道少一点 。 但总体来说 , 以我个人经验来看 , 我没有感觉哪一方的骑手是特别压抑的 。 作为提升 , 我觉得在理工科生把握算法和系统这样一套代码之外 , 可以让文科生参与进来做一些人文关怀的适当干预 。 另外 , 在《人物》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一些社会学的学者写的相关研究报告 , 我也建议这两家外卖平台和这些社会学的学者们做一些深度的沟通 , 能够从头到尾看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 听听他们的建议 。 虽然这两家公司都是互联网高科技公司 , 但还是很需要人文关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