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印度雅利安人与古代印度2

【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印度雅利安人与古代印度2
印度雅利安人与古代印度2三、印度十六雄国印度十六雄国 , 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 , 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 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 , 散布在这个范围上 。 相当与中国的战国时代 。 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 。1 、迦尸国“迦尸国”为梵文Kāśī的音译 , 英文Kashi , 该国因盛产名为“迦尸”的竹子而得名 。 该国名又作“婆罗痆斯国” , 是将都城名作为国名称谓 。 佛教典籍中又作: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等 。 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等 。 迦尸国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 。 传说在佛陀时代之前 , 迦叶佛之世时 , 为汲毗王(梵Kiri)所治 。 到了佛陀时代 , 在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胜军王)即位之前 , 迦尸国已经被憍萨罗国所吞并 , 之后又随憍萨罗国并入摩揭陀国 , 但该国的名称一直流传到玄奘西行(公元7世纪)之时 。迦尸国都城为“婆罗痆斯”城 , 汉译又写作“波罗捺”等 , 又译作“贝拿勒斯”城等 , 现今位于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市 , 地处恒河岸边 , 该城在史前时代即已有人居住 , 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史前延续至今的城市 。 该城因其城北有Vārān河流经 , 城南有Asī河流经 , 合此二河名称而得城名 。 在佛陀时代 , 婆罗痆斯城是印度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 交通发达 , 南通摩揭陀国王舍城 , 北通憍萨罗国舍卫城 , 因此成为婆罗门教(即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 。 佛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499年 , 在此城附近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化度五比丘 。2 、憍萨罗国憍萨罗国 , 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 , 存续期约为公元前6-4世纪 , 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 , 此时该国经济发达 , 为沙门思潮兴起时期的96种部派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 而佛教在此地异军突起 , 佛祖释迦牟尼在都城“舍卫”共经历了25年安居 , 与该国国王的对话收集在《憍萨罗经》中 。 该国不仅存有佛教圣迹 , 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 。 据佛经记载 , 该国在佛祖在世时即被摩揭陀国所灭 。3 、瞻波国/鸯伽国鸯伽 , 都城为恒河南岸边上的瞻波城 , 印度公元前6世纪时的十六大国之一 。 该国西邻摩竭陀国 , 佛祖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所灭 。 该国疆域包括今印度国比哈尔邦、贾坎德邦和尼泊尔国东南部平原地区 , 都城位置 ,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瞻波国”的记载 , 推定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市 。 瞻波城名称的由来 , 传说是因为这里遍植瞻波树 , 花开金色 , 香气袭人 。 另外 , 佛典《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弥萨罗” , 即指古代印度“随提国”的首都 , 也是国家的名称 。4、 摩揭陀国摩揭陀 , 巴利名同 。 中天竺之古国 , 是身毒道上的贸易大国 。 又作摩羯陀国、摩伽陀国、摩竭陀国、摩竭提国、默竭陀国、默竭提国、摩诃陀国 。 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 。 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 位于今南比哈尔地方 , 以巴特那(即华氏城)、佛陀伽耶为其中心 。此国与佛教之关系甚深 。 华氏城附近有阿育王塔、佛足石、鸡园寺旧址、佛苦行处、三迦叶归佛处等著名佛教遗迹 。 此国之频婆娑罗王 , 于旧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尔 , Rajgir) , 并归依佛陀;此后 , 该地成为佛陀最常说法之处 。 至孔雀王朝三世阿育王时 , 统一全印度 , 国势大振 。5、 跋阇国跋阇国 , 位居恒河北岸 , 东与鸯伽国相接 , 南与摩揭陀国隔河而望 , 西与末罗国以根德格河为界 , 北接喜马拉雅山脚 。 都城为毗舍离城 , 是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 。 跋阇国是摩竭陀国的主要对手 , 加上憍萨罗国、跋蹉国并称列国时代4个最强国 。 该国由离车(以毗舍离城为中心居住)、毗提诃(以蜜稀罗城为中心居住)、瓦吉等八族共同结成部落国家共和制 , 重视法律 , 普遍实行五人陪审制 。 佛陀生前 , 认为跋阇国的政体最好 , 是各国君王学习的榜样 。 在佛陀去世前后 , 跋阇国受到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地影响 , 国力渐衰 , 公元前483年 , 被摩揭陀国所灭 。毗舍离城 , 是佛陀生前所居住的重要城市之一 。 公元前513年 , 在城北郊外的重阁精舍落成后 , 佛陀曾长期在此布道 。 佛陀还在此地的维摩诘居士家里与他进行过对话 , 而对汉传佛教影响巨大的《维摩诘所说经》即为对话的结集 。 公元前487年底或翌年初 , 佛陀在重阁精舍做了最后一次法会 , 全面阐述了佛教教义 。6、 末罗国末罗国 , 东面与跋阇国隔根德格河相望 , 南与迦尸国相接 , 西、北两面是憍萨罗国 。 根德格河是恒河北岸的支流 , 在华氏城二河汇流 。 末罗国是末罗族(意译力士族)居住的聚落 , 分为南北2部分 , 采取部族共和制 。 北末罗人以拘尸那揭罗城为居住中心 , 意译上茅城 , 音译又作拘尸那伽城等;南末罗人以婆波城为居住中心 , 两城均属村镇性质 , 当时这里的经济很不发达 。 佛陀去世后3年 , 在跋阇国被摩竭陀国吞并之后 , 末罗国也并入摩竭陀国的版图 。7、 支提国支提国 , 属于亚穆纳河南岸国家 , 德干高原余脉致使这里地形复杂 , 河流众多 , 该国的东、南面均为山地阻隔 , 西面与阿般提国隔山而望 , 北面与跋蹉国隔亚穆纳河相望 。 亚穆纳河是恒河主要支流之一 。 都城是塞缚悉底跋底城 , 又译叟格底麻底 , 在今印度国北方邦班达县 , 位居根河东岸 。 根河为亚穆纳河支流 。 学者认为 , 支提族人古时居住在尼泊尔山间 , 后出现在憍赏弥城附近 。 到列国时代 , 又继续迁移到亚穆纳河以南 , 亚穆纳河诸条自南向北的支流所形成的河谷地带 , 是其主要居住地 。 支提国实行君主制 , 在跋蹉国被摩揭陀国吞并之后也消亡 。 佛陀一生未到访该国 。8 、跋蹉国/憍赏弥国跋蹉国 , 汉语音译又作:拔沙国、跋沙国、婆搓国、筏蹉国等 , 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 都城都城憍赏弥 , 故也称为憍赏弥国 。 根据典籍记载 , 佛陀在世时 , 跋蹉国由优陀延王(玄奘音译为“邬陀衍那王” , 意为“出爱” 。 又称优填王等)统治 , 此时该国都城憍赏弥是八大商业城市之一 。 佛陀曾多次到都城“具史罗精舍”布道 , 并使优陀延王皈依了佛门 。 据《长阿含经》记载 , 佛陀的第一座塑身像 , 是在优陀延王的襄赞下 , 由目犍连尊者指导 , 由憍赏弥城的手工艺师用檀香木雕刻而成 , 塑像高达20米 。 优陀延王之后 , 王位又传4代 , 公元前411年 , 被摩揭陀国的都沙迦王所灭 。 距离憍赏弥城东北方向56千米的阿拉哈巴德市 , 其名称由梵语Prayāga变化而来 , 意为“祭祀之地” , 这里是梵天创造世界后第一次献祭的地方 , 它是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 , 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城之一 。9 、居楼国居楼国 , 东面与般阇罗国相连 , 南面与婆蹉国相连 , 西面是乾陀罗国 , 北面至喜马拉雅山脚 。 都城为因陀罗普斯太城 , 意译天帝城 。 在吠陀时代中晚期 , 居楼国已经形成完备的国家治理制度 , 在国王统治之下 , 刹帝利贵族和婆罗门教祭司予以辅佐 , 实行严格地种姓制度管理 , 这也成为在其后纷纷宣布独立的新起君主制国家的统治范式 。 到列国时代 , 居楼国进入了发展停滞阶段 , 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减弱 。 公元前四世纪 , 继般阇罗国之后为摩揭陀国难陀王朝所灭 。 根据佛典的记载 , 佛陀曾到居楼国的劫摩娑陀密(又作剑磨瑟昙)城宣道 , 国王和地方官员不给提供居住的地方 , 佛陀只能露宿在大树下 , 但佛陀依然宣讲了《大念处经》等重要佛经 。10、 般阇罗国般阇罗国 , 恒河上游国家 , 东面与憍萨罗国相连 , 南面与跋蹉国、苏罗娑国相连 , 西面与居楼国、婆蹉国相邻 , 北抵喜马拉雅山脚 。 般阇罗国以恒河为界 , 分为南、北两部分 。 南般阇罗的都城是坎毗拉城 , 又译堪比利亚、剑毕离城等 , 今位于北方邦法鲁卡巴德县卡姆皮尔镇附近;北般阇罗的都城是阿希查特拉城 , 汉译又作阿喜制罗多城等 , 今位于北方邦巴雷利县拉姆讷格尔镇附近 。 著名的曲女城也坐落在般阇罗国境内 , 不过这里成为重要的城市是列国时代以后的事情 。 佛陀生前是否到过般阇罗国不详 , 但按佛典记载 , 佛陀曾到其西邻居楼国传道 , 因此从地理角度说至少途径过此地 。 另外 , 北般阇罗国的国王参加了佛陀的葬礼 , 并在都城建有佛舍利塔 , 但今已不存 。11、 乾陀罗国乾陀罗国 , 东南方向是居楼国 , 西北面与剑洴沙国相接 , 这里是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交汇之地 , 南亚次大陆历史发源地之一 , 因处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地 , 在吠陀时代已经达到高度文明 。 都城为呾叉始罗城 , 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 。 列国时代 , 乾陀罗国为君主制 。 公元前五世纪 , 被波斯帝国所灭 。 孔雀王朝时 , 重新划入印度版图 。 佛陀在世时 , 未到过此地 。12 、剑洴沙国剑洴沙国 , 位于十六大国最西部 , 印度河上游与斯瓦特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 , 西南部与乾陀罗国相接 , 其它各方向以兴都库什山脉山脚为界 。 都城为陀跋利迦城 , 意译多门城 。 据考证 , 这里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的居住地 , 剑洴沙人是阿育王石刻敕令所列各民族之一 。 在列国时代 , 该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性 , 虽然实行君主制 , 但国王只是名义领袖 , 实际由各部落首领管理 , 贵族都是刹帝利种姓 。 此地以出好马和骑手闻名 。公元前五世纪 , 被波斯帝国所灭 。 公元前三世纪 , 孔雀王朝时期 , 归入摩揭陀国版图 , 阿育王在其都城附近刊布了遵守佛法的敕令 。 佛陀在世时 , 未到过此地 。13 、阿湿波国阿湿波国 , 位于十六国最南部 , 温迪亚山脉断裂带、讷尔默达河以南的德干高原地区 , 是相对于其它十五个印度河-恒河地区的国家完全独立的文明体系 , 与其距离最近的是其北面的阿般提国 。 都城为补怛洛迦城 , 音译又作:补多勒迦城、波坦那城 。 史诗《摩诃婆罗多》则言都城名为Paudanya 。关于列国时代的阿湿波国情况 , 历史记载有限 , 仅能推知此时当地人的语言属于泰米尔语系 , 而其它十五国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 。 公元前三世纪 , 孔雀王朝时期 , 阿湿波国被摩揭陀国收入版图 , 此后很快又独立 。 佛陀生前未到过阿湿波国 。14、犍陀罗犍陀罗国 , 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 , 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 , 其国名为梵文गन्धार的音译 , 其他音译还有:乾陀罗(简体字:干陀罗)、犍陀卫国(《佛国记》)、健驮逻国(《大唐西域记》)、健驼逻、健陀罗、干陀卫、干陀等;意译为香行、香遍、香风国等 。 犍陀罗国的核心区域包括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 , 其地处兴都库什山脉 , 人口多居于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山谷地区 。 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 , 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 , 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15、 阿般提国阿般提国 , 东面与支提国隔山而望 , 南、西面皆为德干高原 , 北面与苏罗娑国、婆蹉国隔昌巴尔河而望相接 。 都城为邬阇衍那城 , 意译最胜城 , 音译又作:优禅尼、乌贾尼城等 。 在列国时代 , 阿般提国是南亚次大陆中西部地区最强大国家 , 实行君主制 。 公元前410年 , 摩揭陀国进入幼龙王朝时期 , 同年新国王悉输那伽征服了阿般提国 。 此后 , 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等一系列政治变化 , 此区域又不断恢复国家建制 , 此地区存有邬阇衍那、摩腊婆等国家 。 佛陀生前未到过此地 , 其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 , 以“论议第一”为人所尊崇 , 出生和传道于此 。16 、苏罗娑国苏罗娑国 , 东面与跋蹉国相接 , 南面是阿般提国 , 西面与婆蹉国相接 , 北面是般阇罗国 。 都城为末土罗城 , 又作摩头罗城 , 位于亚穆纳河上游的西岸 , 今在印度国北方邦马图拉市附近 。 苏罗娑国实行君主制 , 曾是跋蹉国的劲敌之一 。 公元前四世纪 , 归入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版图 。 之后 , 这里又成为独立国家 。 佛陀生前未到过该地 。【更多精彩文章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