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台风暴雨预警有望“早准快”

光明日报9月14日报道 , 今年汛期 , 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 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 , 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气象监测预警 , 充分应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智能网格预报等现代化装备和技术 , 进行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 , 准确预报出今年雨带位置阶段性变化 , 以及入汛以来23次大范围强降雨的落区、强度和时间 , 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失误、服务无疏漏 , 为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救灾和人民群众避灾避险提供有力支撑 。
“天”字号重器汛期服务显身手
多源的数据融合实现“天气现象一张图” , “数算一体”提升全链条效能 , 八大类观测设备达到全覆盖 , 气象云资源池精细化监控得以呈现……进入汛期以来 , 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衍”、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天衡”、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等国家级气象业务系统和平台 , 在汛期气象服务中大显身手 ,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
据介绍 ,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识别等技术手段 , “天衍”实现从“CT级”到“全息级”观测 , 可以对冰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天气过程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和预警 , 并对能见度、雷电判识、台风定位、雨滴谱等多类精细化特色产品进行改进 。 其中 , 冰雹产品命中率达95%、雷暴聚类产品成功率达90% 。 今年 , 借助算法合作 , “天衍”可充分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 , 受到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企业的关注 。
“天擎”可将气象行业数据与算法资源整合 , 使算法向数据靠拢 , 从而解决过去各业务系统反复调用、存储、传输带来的冗余问题 , 成为气象部门适应大数据时代 , 推进气象业务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 截至目前 , 山东、内蒙古、安徽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天擎”1.0版本的建设工作 , 今年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天擎”业务试运行 。
从天气雷达到国家地面站等八大类观测设备 , 从新疆喀什探空站到山东荣成探空站 , 从观测设备的数据获取到数据评估……这些都离不开“天衡” 。 该系统由数据获取、质量控制、诊断勘误、数据评估四个业务环节组成 , 可实现“一张地图看好坏” , 全方位、多维度同步监控各个设备数据质量情况 。 自今年5月起 , 每月一次的质量例会制度启动 , 对标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推动建立八大类观测质量首席为责任主体的改进机制 。
400余种气象资料的传输情况、30余个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气象云资源池的精细化监控、网络安全的全面态势感知等 , 均能通过“天镜”一体呈现 。 一旦出现问题 , 各类业务系统告警将以多种手段及时发布 , 助力应急决策指挥 。 在“天镜”的帮助下 , 气象信息业务形成统一运维体系 , 向着集约化、综合化、流程化的阶段迈进 。
我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突破关键技术
采访人员从中国气象局获悉 , 今年入汛以来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等持续对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重点湖泊水库水体进行精密监测 , 今年已制作发布56期水体监测报告 。
2017年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以来 , 我国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 如今 , 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影响力空前提升、业务体系基本建立、关键技术取得实质突破 。
在关键技术方面 , 我国攻克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平台图像导航配准等关键技术 , 卫星定位定标精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GRAPES模式卫星资料同化占比从62%提高到73% , 新型卫星资料数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显著突破;在国际上首创数值模式与卫星观测互动模式 , 显著提高观测效率;助力灾害性天气监测时效提高到5分钟、台风平均定位精度稳步提升 , 海冰、积雪、路表温度等气候产品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 , 卫星遥感核心气象业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