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本文图片
新华社西宁9月13日电题: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采访人员顾玲、白玛央措
巍巍的阿尼玛卿白雪皑皑 , 清清的黄河水安静流淌 。 青海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 , 守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责任重大 。
守护绿色、依靠绿色、追梦绿色 , 从“一步跨千年”的美丽蝶变 , 到“走向小康生活”的执着信念 , 绿色发展实践正在三江源头生根发芽 , 结出致富硕果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本文图片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阴柯河村周边草场 , 远处可看到阿尼玛卿雪山一角(8月20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龙 摄
以“绿”生“金”
站在高处俯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产业园区 , 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层蓝色铠甲 , 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 “过去 , 塔拉滩光秃秃一片 , 风沙也大 。 光伏电站建起来后 , 草慢慢长起来了 。 ”共和县铁盖乡牧民向占奎说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本文图片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8月17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龙 摄
荒漠里种“太阳” , 贫困群众喜添“阳光收入” 。 距共和县城约3公里的廿地乡切扎村 , 生态管护员仁青加每月有1800元公益性岗位工资 。 “都是发电发来的钱!”驻村干部李军告诉采访人员 , 本村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就建在光伏产业园 , 2018年底并网发电后 , 已累计收入28.6万元 , 其中80%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 , 剩下的用来发展村集体经济 。
目前 , 青海全省光伏扶贫规模已达到721.6兆瓦 , 清洁能源以“绿”生“金” , 实现了1622个贫困村村均290千瓦全覆盖 , 村均年度收益达到30万元左右 , 收益期长达20年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本文图片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8月18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龙 摄
电网“从天而降” , 打破了高原苦寒之地世代无法用电的困境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 ,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 来自玛查理镇噶丹村的47岁藏族妇女康吉感叹生活巨变 , 过去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洗衣裳时 , 她从未想过洗衣机能带来这么多方便 。
以前 , 住在扎陵湖畔尕泽村的康吉一直过着照明靠酥油灯、做饭取暖靠牛粪的游牧生活 , 家里仅有的“电器”是一把手电筒 。
2016年9月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果洛联网工程顺利竣工 , 玛多县终于接入稳定、可靠的大电网 。 2019年 , 康吉一家通过易地搬迁 , 搬进了县城 , 家里也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和电灶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本文图片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噶丹村 , 国网玛多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检查电网(8月19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龙 摄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色绘就三江源——来自青海脱贫奔小康一线的蹲点报告
本文图片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电站(8月17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龙 摄
以“绿”促“绿”
清晨 , 年保玉则山下的草场晨雾弥漫 。 生态管护员尼玛裹上厚实的藏袍 , 戴着红色袖套 , 骑上摩托开始巡山 。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年保玉则山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 尼玛家就在山下的索乎日麻乡索日村 。 “环境保护好了 , 山就会一直绿 , 水就会一直清 , 天就会一直蓝 。 ”尼玛一手拿着装垃圾的麻袋 , 一手拿着铁钳 。 “我负责调查、记录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变化 , 也巡查盗猎盗采情况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