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小山村
——山居琐记(2)租房山上数年 , 真正住在山上时间少之又少 。 按理酷暑季节可以上山避暑 , 但前几年都与他人一道去瓦屋山、云南等地避暑 , 山上租房空置 , 唯有今年夏天 , 与家人亲戚一道 , 前前后后足足在山上住了近两个月 , 每日上午或晚饭后 , 到处转悠 , 走东家串西家 , 与村民们无话不谈 , 由陌生到相识 , 再到熟悉 , 小山村如一幅斑斓多彩的画卷 , 慢慢在眼前展开 。大多数人们心目中 , 农村现状堪忧 。 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 , 基本只剩老年人和留守儿童 ,土地荒芜 , 人丁减少 , 村庄凋敝 , 前景黯淡 。 应该说 , 这种农村现状判断 , 大体靠谱 , 但我眼中的小山村却并非如此 , 反倒是是充满活力与生机 , 并无凋零之感 。小山村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 , 海拔高度近1000米 。 小山村经济作物多样 , 既有传统茶叶 , 苦笋等 , 又有近几年逐步发展的李子、猕猴桃以及养蜂药材种植等 。 因为品种多样的经济作物 , 使得村民们忙忙碌碌 , 付出劳动之后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像其他农村一样 , 山村绝大多数40岁以下年轻一代都纷纷下山打工经商 , 或考学从政 , 渐渐脱离山村 , 未来几十年也面临谁来继续种地的严峻问题 , 但至少目前 , 年纪在五十岁及以上的男女村民 , 爷爷婆婆辈大都精力旺盛 , 对各种经济作物的管理打药施肥摘果等 , 都还游刃有余 。与之交流 , 都乐观豁达 , 开朗满足 。山区农村 , 管理经济作物劳动强度逊色平坝 , 收益强于平坝 。 村民们用于经济作物的管理时间不是特别多 , 有较多闲暇时间 , 或者张家 , 或者李家 , 轮流坐庄一般 , 经常聚在一起 , 打麻将 , 炸金花等 , 娱乐活动结束 , 所在村民家都置办菜肴招待邻里 。 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现状 , 愉悦轻松 , 少有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痕迹 。遇到农活集中时 , 比如采摘猕猴桃、挖药材等 , 人手顾不过来 , 乡里乡亲都倾巢出动 , 相互帮忙 , 不分彼此——市场经济年代 , 村民们还没有完全陷入开口闭口说钱的陷井里 。 离县城不远 , 受市场熏陶也不谓不多 , 但他们能够如此相互照应 , 应该是难能可贵 。走访大多数村民家 , 见到的都是清一色的爷爷婆婆辈的50岁以上的男女 , 年轻人几乎全部下山营生 。 谋生手段也都多样化 , 并非清一色的想象中的出卖劳力维持生存 。 既有普通的装修行业 , 也有独自经营餐饮理发;还有考取公务员政府部门 , 以及进入大中型企业预算师一类 , 更有个别跨入老板行列 , 往返成都省城 , 径直包车400元 , 一点不在乎 。可以看出 , 这些山区农家子弟都比较上进 , 不像城里孩子啃老不商量 , 大多自食其力 , 能够凭借吃苦耐劳独自挣下一份家业 , 个别还大力反哺家庭 , 或者支助兄弟姐妹 , 或者回家修建房屋 。与村民们交流 , 他们普遍热情淳朴大方 , 对外来者抱有善意 。 基本走到哪家都热情介绍 , 并拿出李子等自家出产水果和茶水招待 , 还热情挽留吃饭 。 遇到我们转山看见村民们在自家果树地里采摘李子 , 都大方的邀请我们品尝 , 很是友善 。与村民们相处时间长了 , 交流多了 , 或远或近 , 偶尔也有远近邻居把自家种的时令新鲜蔬菜给我们送来少许 , 增进我们彼此间的了解与情感 。整个夏天50余天时间里 , 自租房以来最长时间住在山上 , 走遍了大多数农户家里 , 对他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兴趣浓厚 , 问长问短拉家常 , 彼此都觉得融洽 。 走进农家 , 尤其对其木屋建筑饶有兴趣 。 据说 , 现存一处农户相对集中的地方 , 1975年毁于一场大火 , 原本四个并列天井 , 十一户人家居住的祖屋毁于一旦 , 殊为可惜 。 现在重修的几户人家显然没有往昔气势 , 但其位置雄踞高处 , 倚靠后山 , 俯瞰村道 , 仍然隐约可见当年风貌 。此外 , 另一处老屋三合院 , 纯木屋结构 , 除底楼全木建筑外 , 二楼亦木板封闭 , 即可储存粮食和其他物件 , 同时也可上楼居住 。 据说此老屋已有上百年历史 , 在整个山村里比较少见 。山里居住 , 交通条件还算可以 , 汽车进城也就几十分钟 。 但山里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下山谋生 , 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城里买房 , 不再打算以后上山居住 。 但也有例外 , 个别年轻人像城里人通勤一样 , 早上驱车下山务工 , 晚上再回山里居住 。 甚至还有年轻人哪怕已经在城里买了宽大的商品房 , 依然兴致勃勃把老屋小院打理得别有洞天——鱼池 , 藤架 , 磨盘 , 流水 , 花卉 , 吊床等 , 一应俱全 。 既不失山乡野趣 , 又增添园林意蕴 , 彰显山里年轻人见过外面的世界后 , 依然钟情于自家老屋的环境改善与提升 。对于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 , 山里村民都挚爱着自家简陋的瓦房木屋 , 不想下山与儿孙们住在一起 , 不愿意住城里钢筋水泥房 。 照他们的话说 , 山里空气好 , 夏天凉爽 , 便于管理自家的农作物 , 生活节奏掌控自如 , 左邻右舍相互照应 , 彼此串门交流方便 。有别于年轻人的下山 , 目前身板骨还算可以的中老年村民们 , 心怀一份感恩与乐天 , 对于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传统乡村生活处于一种满足状态 。 至于山区未来十年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 老屋还会不会有后代居住 , 山里世界如何延续 , 他们不能也无法深谋远虑 。 过好眼下每一天 , 满足于当下 , 小康算不上 , 温饱已解决 , 特别容易满足的村民们 , 夫复他求 。没有城里的灯红酒绿 , 没有城里的车水马龙 , 没有城里的花花世界 , 距离城里不远的小山村 , 近距离长时间与我耳鬓厮磨 , 显现出她独具魅力的一面 。 我在心底默默祈祷与祝福:希望山村的明天更美好!
推荐阅读
- 和成子君忆兄诗二首 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 激活|山居古村 渐成“网红”
- 山村|从清华园到南涧小山村:驻村工作队的年轻人帮西山村摘掉穷帽子
- 58岁大妈遭灭门
- 富春山居图~元朝书画
- 神山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神山村“神奇”何在?——井冈山深处觅答案
- 湘西山村女教师雨夜被命去县城,只因微信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