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不限量方便面可乐汉堡,诸葛亮是否可以成功( 二 )
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制图:王笑寒历史上由汉中袭取关中之地的主要通道有四条 , 分别是起自汉代褒中县(今汉中市与勉县接壤处)褒口 , 经石门、三交城、二十四孔阁、赤崖 , 溯褒水河谷而上 , 出斜口至郿县(今宝鸡市)的“褒斜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 , 经傥水谷北上、经华阳、佛坪、厚畛子 , 过骆谷关 , 越十八盘岭 , 至骆峪(今周至县)的“傥骆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出发 , 经子午关达长安(今长安县)的“子午道” , 以及从汉中出发 , 接沮水经大散关入陈仓(今宝鸡市)的“陈仓道” 。
由汉中进入关中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陈仓道”在由汉中进入长安的四条通道中 , 最有名的无疑是“陈仓道” , 这是因为汉高祖刘邦自汉中袭定三秦的著名战役“暗度陈仓”便发生于此 。 据《史记》所载 , 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 , 刘邦为迷惑项羽 , 在从咸阳撤退至蜀地时 , 特地焚烧了从汉中进入长安的子午道 。 这一做法果然使项羽放松了警惕 , 最终刘邦帐下大将韩信定下了“明出陇西 , 暗度陈仓”的战术 , 表面上要进攻陇西 , 实际上从陈仓道出兵 , 大出项羽部下章邯的意料 。 在准备仓促的情况下 , 章邯只能以轻车骑迎战汉军 , 结果大败 , 最终导致关中之地尽入刘邦之手 。 显然 , 刘邦从汉中定关中的历史经验正是诸葛亮制定“隆中对”的重要参考 。刘邦能够成功从汉中攻取关中 , 除了张良提前获得了楚军的驻军情报和韩信“暗度陈仓”的妙计之外 , 萧何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根据史书记载 , 刘邦从汉中攻取关中之地时 , 萧何镇守汉中 , 期间源源不断地向关中前线输送兵员、粮食和马匹 , “高帝东伐 , 萧何常居汉中 , 足食足兵”(《华阳国志》)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在刘邦军突袭关中时 , 汉中运往关中的粮草大多由水道运出 , “汉中之甲 , 乘舟出于巴 , 乘夏水而下汉 , 四日而至五渚”(《汉书》) , 解决了翻越秦岭运粮的难题 。 有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加持 , 承担奇袭任务的汉军在关中前线的作战就更加得心应手 , 这为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固的后勤基础 。
武都大地震前刘邦袭取三秦时的河道路线制图:知乎网友 @渤海小吏然而 , 虽然前有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攻袭三秦的成功经验 , 到了诸葛亮主持蜀汉军政意图北伐时 , 蜀汉要从汉中直接进攻关中 , 继而定军中原的战略却已很难奏效 。 这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 , 虽然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 看似可以从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陈仓道威胁关中地区 , 但曹魏却在眼看汉中战败时提前迁走了汉中的人口 , 削弱了汉中作为攻取关中物资大本营的地位 。 按照史书的记载 , 曹操从汉中撤军时 , 曾“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 又“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三国志》) , 不仅削弱了汉中的农业实力 , 还为稳定长安周边奠定了基础 。 从曹操有序的撤军行为可以看出 , 曹魏在战败之后 , 对汉中采取的是战略性放弃的策略 , 既避免了劳师远征 , 又把千里馈粮的难题留给了刘备 , 可算是一招高明的“以退为进” 。其二 , 按照汉高祖刘邦袭定三秦的经验 , 在关中前线作战的汉军必须倚靠汉中经济圈的补给 , 而这条补给路线最依赖水路(“汉中之甲 , 乘舟出于巴 , 乘夏水而下汉 , 四日而至五渚”) 。 虽然在高祖刘邦时 , 由汉中进入关中的水路仍然十分畅通 , 但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 却在武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 直接导致汉水被截断 , 使得粮草无法直接从汉中通过水路接连到陈仓道 。 水路粮道的截断 , 使得本就不富裕的汉中经济体雪上加霜 , 也直接导致诸葛亮北伐面临千里运粮的难题 。
武都大地震导致汉水被截断后的河道路线制图:知乎网友 @渤海小吏如此 , 武都大地震对水路漕运的改变以及曹操在汉中的战略性撤退 , 使得蜀汉由汉中北伐攻略关中的战法面临着后勤物资上的巨大困难 。 这也难怪熟读这段历史的网友在帮助丞相北伐时 , 要乐此不疲地给他送来方便面、海底捞和茶叶蛋这类“食物性温暖”了 。当然 , 作为“隆中对”的制定者 , 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在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失败后 , 已经形成“诸葛一军 , 向宛洛之策不行 , 终身唯有出秦川而已”(《三国志集解》)的不利局面 。 更进一步 , 诸葛亮也不可能不知道秦岭天堑的阻隔、汉中农户的迁出和水路粮道的截断对蜀汉后勤供应能力的巨大影响 。虽然网友热衷于给诸葛亮运送各种现代物资 , 但无法收到这些“安慰奖”的诸葛亮显然只能放弃“隆中对”的计划 , 重新制定北伐的战略部署 。 从诸葛亮北伐的情况来看 , 在“隆中对”破灭之后 , 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很有可能从“横跨荆益”变成了“纵跨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