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辞职 这个病究竟有多厉害?

溃疡性结肠炎|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辞职 这个病究竟有多厉害?
文章图片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 , 倡导积极预防癌症 , 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 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 。
近日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复发而辞职 , 引起公众对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病的关注 。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能治吗?怎么预防?本期请专家分析答疑 。
好比柔软的肠道变成了硬管子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个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 , 病因不明 ,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合称为炎症性肠病 。 患有该病的病人肠黏膜反复发炎 , 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 严重的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 , 可造成患者营养不良和贫血 , 严重者还会休克 。
得了这个病真的很痛苦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好比肠道变成了一根硬管子 , 无法再吸收水分 , 也不能正常运送排泄物 , 会让人十分尴尬 。
据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和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张声生教授介绍 , 该病容易反复发作产生息肉 , 从长远来看 , 还极易引起癌变 。 它原本在欧美发达国家更为多见 , 但最近十多年在中国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 患病人数增长了数十倍 , 已经不再是一个罕见病 。
虽然其病因尚未确定 , 但是根据医学数据推测 ,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内菌群、自身免疫力有关 , 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能会致病;基因因素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 欧美结肠炎患者当中 , 大约有20%的近亲属都曾有溃疡性结肠炎;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变化多端、善于伪装、诊断困难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轻重不等、症状表现多样 。 除了肠道问题 , 皮疹、肝脏损害、关节炎、脱发、骨质疏松、眼部炎症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 而且 , 病程大于20年的病人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了10—15倍 。
正是由于该病变化多端、善于伪装 , 医生需要通过临床症状、抽血检查、大便检查、CT、磁共振、胃肠镜、病理检查多种方式 , 进行综合判断 , 排除其他容易混淆的疾病 , 方能给出诊断 。 据悉 , 安倍首次诊断前 , 症状已反复出现了10年 , 足可见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之难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云生说 , 近十年来中国乃至亚太地区 ,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人数呈增长状态 , 且沿海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内陆地区 。
目前尚无可完全治愈的药物
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疑难病 , 大部分病人会复发 , 无论中药还是西药 , 目前尚未出现可完全治愈的药物 。 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表示 ,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和生物免疫制剂等 。
美沙拉嗪就是水杨酸类药物 , 如今已是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用药 。 遗憾的是 , 这类药也无法做到完美 , 一部分患者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药 。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虽无法治愈 , 但却是可控的 , 被识别出来后 , 就应该马上进入治疗阶段 , 治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
据报道 , 安倍在多年的与该疾病抗争中 , 使用过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等多种疗法 。 此外 ,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粪菌移植、外科手术等也是对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武器 。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炎症 , 缓解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炎症,常用的药物有四大类 , 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以及中药 。 大多数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 , 从而缓解症状 。 但若药物达不到疗效 , 又或者大量出血、溃疡穿孔以及存在癌变可能时 , 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