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过去了,《罗生门》依然是最伟大的日本电影( 三 )


|七十年过去了,《罗生门》依然是最伟大的日本电影
本文插图

《罗生门》在美国上映的时候 , 它被添加了英语字幕 。 正因如此 , 美国的评论家更有能力评价它在叙事上的创新 。
亨利·哈特在1952年1月的《电影评论》中写道 , 这部电影的突出之处在于「对人类内心的洞察 。 这足以让西方的心理分析感到羞耻 。 我们可以意识到 , 森林事件那不同版本的故事 , 或放大或保护了叙述者的自尊 。 这部影片的基本论点在于 , 日本人在问询世界:『谁知道谁是有罪的?谁又是这可怕事件中的无辜者?』」
1951年12月27日 , 博斯利·克劳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评价了这部电影 , 他指出 , 「这是一部独特的、具有异国情调的艺术品 , 我们很难将它与传统的故事片相比较 , 」他还询问道 , 「那么 , 这部影片是否与当代具有相关性呢?它那令人沮丧的愤世嫉俗 , 以及最终把握希望的方式 , 是否反映了当前日本的国民性?我们或许无法告诉你这一点 。 」
|七十年过去了,《罗生门》依然是最伟大的日本电影
本文插图

我们可能很容易忘记 , 西方曾在1964年改编过这部影片 , 那就是1964年的《西方罗生门》 , 这是一部由马丁·里特执导的作品 。 保罗·纽曼饰演了土匪 , 克莱尔·布鲁姆饰演了受害的女性 , 爱德华·G·罗宾逊则担任了叙述者 。
大多数人可能也没有意识到 , 芥川龙之介的原始材料 , 随后在日本也不断地被反复翻拍 , 譬如佐藤寿保的《草间幻秘》(1996)、三枝健起的《迷雾》(1997)以及中野裕之的《多襄丸》(2009) 。
不过 , 即便是没有看过黑泽明影片的人 , 也很可能知道那个心理学术语「罗生门效应」 。 它描述的是那些不可靠的目击者 , 对于某些事件相互矛盾的表述 。
|七十年过去了,《罗生门》依然是最伟大的日本电影
本文插图

任何称职的导演、评论家或编剧都会知道 , 桥本那种开创性的叙事技巧 , 如何广泛地影响了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1994)、布莱恩·辛格的《非常嫌疑犯》(1995)、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录音带》(2001)乃至张艺谋的《英雄》(2002)以及海量的电视剧 。
毕竟 , 这是一个主观经验与客观事实的界限日益模糊的后真相时代 , 这难道不是重温《罗生门》的最佳时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