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在路上”:故乡,像一道伤口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我们从小就常听长辈告诫两件事:江湖之险恶与行旅之艰难 。 多年人间世的历练 , 使他们告诫时神情变得有点凄楚 , 又有点悠远 。 然而这样的告诫并不能熄灭年轻人对世界的激情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 , 旅行开始时充满阳光 。 所谓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古代诗人在青年时期几乎都有过仗剑远游的经历 , 那样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选择 。而后渐渐变得无奈 , 或出于仕宦需要 , 或出于个人寻找 , 诗人们终日不停地行走 。 旅途漫漫 , 思家的忧愁与行旅的艰难 , 以及生存的悖论 , 使写诗成为深刻的必然 。我们来读几首羁旅诗 , 贴近唐代诗人在路上的种种处境 。1邻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 ,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 凫雁满回塘 。/ /天亮之前 , 他便动身了 。 牵着马 , 夜色般启程 , 驿站外的道路还没睡醒 。 马脖子上的铃铛 , 摇出惊心的声响 。故乡 , 像一道伤口 , 又开始作痛 。 沿着山路 , 不知是朝前 , 还是朝后 , 每行一步 , 都踩在伤口上 。 “客行悲故乡” , 所悲者 , 为客行 , 也为故乡 。 岁月如若静好 , 世事若安稳 , 又怎会“晨起动征铎”呢?温庭筠是山西人 ,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 其祖曾在唐太宗时任宰相 。 幼年丧父的他 , 十二岁时经其父生前好友段文昌照顾 , 至长安杜陵与其子段成式共读 。 温庭筠文思敏捷 , 恃才不羁 , 屡试不第 , 仕途寥落 。作此诗时 , 他已年近五十 , 途经商山 , 前往襄阳 , 投奔友人徐商 。 徐商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 引庭筠为其僚属 。一阵鸡啼 , 涌来黎明的潮汐 。 诗人驻马回望 , 茅店上一弯月亮 。 鸡声茅店月 , 啊 , 那里安住着故乡 , 而他 , 正走在板桥上 。霜华满地 , 板桥上印着人迹 。 可能是诗人自己的 , 也可能是他人的 , 但总是早行人踏过的 。 清晰的脚印 , 像生命盖在黎明的邮戳 。 作为邮件 , 他正被命运的信使发往一个陌生的他方 。虽是早春 , 山路上却落满宽大的槲叶 , 比北方反常的物候 , 更添客途的萧瑟与凄迷 。 而覆垂在驿墙上的枳花 , 递来寂寂的幽光 。 古代的常识认为 , 枳在淮南为橘 , 淮北为枳 。 气候水土不同 , 一物则变异为另一物 。 地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影响之大 , 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 诗人在天色微明中 , 看到这些物象 , 彷佛看到他自己正走向陌生 , 或许他也将变成另一个人 。这时忽而想起昨夜的梦 。 他梦见回到杜陵 , 看见大雁都飞回来 , 落满了回塘 。 雁和春天一起回到长安 , 而他却不得不离开 , 行走在梦与现实的裂缝 。至此 , 让我们回顾诗的题目“商山早行” 。 “早行”已觉伤感 , 偏偏此山叫做“商山” 。 现实中的偶然 , 意外成就了命名上必然 。 辞色、声音、语义 , 三者合为一体 , 读之令人悄然生悲 。特别要提的是这首诗里的细节 。 温庭筠是一位对细节有着非凡直觉的天才诗人 , 喜欢《花间集》的读者 , 一定对他的词中大量的细节印象深刻 。 此诗中的征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以及凫雁回塘等 , 每个细节都像一根针 , 准确地刺到我们 , 刺痛我们的心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 , 拥抱全部细节吧 , 那些不平凡的细节!作为阅读者 , 如果仅仅从观念上认知一首诗 , 比如《商山早行》表达了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 那就真的对不起作者了 。 唯有感受到具体的细节 , 最好是全部的细节 , 并为其一颤 , 我们才算真正读了这首诗 。唐诗中的“在路上”:故乡,像一道伤口
范宽《雪麓早行图》2被一首诗捕获的宇宙/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 /题目虽点名“建德江” , 但也可以是任何一条江 。 而诗中之人 , 虽是孟浩然本人 , 但也可以是日暮时分 , 任何一个舟行的旅人 。此诗的氛围弥漫着愁 。 愁因何起?因羁旅 , 更因日暮 。 羁旅之外 , 再添的日暮之愁 , 是为新愁 。 因日暮之新愁 , 进而烟渚 , 扁舟 , 野旷 , 天低树 , 江水 , 月亮 , 一切围绕我身之诸物 , 皆无不愁 。 故此诗的诗眼应为“愁”字 。客行羁旅 , 见天色将晚 , 内心深处则本能地感到强烈的孤独 。 似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 此时你将深深渴望一间房一盏灯 , 在你看见的小镇或村庄 , 随便哪儿都行 。 虽然我们知道 , 翌晨天亮 , 一切又将恢复原样 , 而你也将继续走在路上 。但是日暮客愁 , 当死亡般的无助在旷野摊开 , 如何自救?无论如何 , 人得学会自救 , 爱莫能助的时候 , 得靠自己拉自己一把 。 怎么拉?看看周围有什么 。 “野旷天低树” , 既远且暗 , 不可亲也 。 再看近处 , “江清月近人” 。 清澈的江水中 , 有个月亮 , 很知心地望着诗人 。 今夜 , 诗人将偎月抱愁而眠 。孟浩然此诗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 绝不是某些“专业”网站所说的“刻画秋江暮色”、“借景抒情”、“反映仕途失意”、“表达羁旅愁思”等等 , 或错误的描述 , 或正确的空话 , 东拉西扯之际 , 真正的诗已远走高飞 。这首诗之所以经典 , 实在于其纯粹和自足 。 写诗是一个美学的过程 , 是人与语言及世界发生的共鸣 。 这个过程相当神秘 , 而此神秘基于心灵感受和语言本身的神秘 。 《宿建德江》对我们的意义即在于美和神秘 。 至于人在什么经历或背景下表达了什么感情 , 那是散文的工作 , 不必也不该诉诸于诗 。诗人用四句二十个字 , 创造了其心灵在当下所捕获的宇宙映像 , 并将我们从琐碎生活引至对此映像的古老观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