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

转眼教师节临近,新闻报道中,关于教师和教育的字眼多了起来。今年教师节,教育部将召开教师发展大会。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终于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了!
安徽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他们那儿的教师收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基本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而且年终奖比照公务员的标准发放,每年有三万多元。最令人惊喜的是还补发了前两年的年终奖,账户上突然增加了一大笔钱,简直太幸福了!
河南的一位教师朋友也说,教龄津贴改革了,不再是10元封顶,改为每增长一年教龄增资10元。如果有30年教龄,可拿300元教龄津贴,上不封顶。
班主任津贴也涨了,最低每月500元。还有教师周转房,商品房购房补贴。老师们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了!
山东的教师朋友也有好消息,农村教师评职称,已改革为“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不再受指标限制,达到基本条件即评即聘。只要不调进城区,职称一直有效。
宁夏的教师则享受“教龄满30年可申请提前退休”政策很多年了,既照顾了年老多病的教师,又腾出了编制与岗位,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
文章图片
教师待遇喊了很多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落实。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两天,关于大方县拖欠教师工资的事,引发了行业强烈关注。老师们都很激动,教育督导委能做到这一步,太不容易了!
连岳老师在评论中写道:“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则意味着有一大群蟑螂。”这话说得特别有水平。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只不过没人愿意直面矛盾。对县一级财政来说,需要用钱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今年国家这么困难,但在解决老师待遇方面的力度却比往年大。这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说起这个话题,老教师们尤其百感交集。是呀,半辈子都在盼望与失望中度过,好日子终于要来的时候,最好的年华却已溜走了。
 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
文章图片
我1994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算来已二十六年教龄。这么多年,手头一直拮据,日子过得灰头土脸。近两年收入有所增长,在亲朋面前不再那么小气了,大家才对我热情了一些。
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正逢工资套改,我的套改工资是379元。学校一位师兄说我很幸运,他早我两年毕业,第一年月工资只有160元。
【 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但是379元的工资仍然很少。我记得,那年我表弟结婚,父亲让我去随礼,花了300元。这笔支出让我肉痛了很久。
随后几年,物价飞涨,工资几乎不涨。好在农村的老师们都种了田地,比纯粹的农民,日子还是好过一点。我没种地,但我需要结婚。为了攒够结婚的彩礼,年纪轻轻的我便开始节衣缩食。我人生的溃败,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
文章图片
那时候,教师工资由乡级财政负责。乡级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民上交的所谓“财贸任务”,正式的名称“村提留乡统筹”。
九十年代以后,农村的社会管理渐渐松弛,收财贸任务越来越难。乡里没钱发教师工资,想了个办法,白纸印上“50、100”不等的金额,盖上乡政府的红印章,当作工资发给教师。教师可以用白条抵“财贸任务”,从亲戚朋友那儿套出钱来,也可以当作通货使用,直接持白条购物。不过商家通常要打八折才肯收。
即使是白条,乡财政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那时的教师工资,40%由乡财政拨付,60%需要学校自筹。学校不是企业,怎么自筹?找学生收钱,也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名目。
 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
文章图片
那时候不时兴托管班,非毕业班也没有补课的说法。学校要创收,只能搞“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其实是个舶来词,民国时期便已从欧美传入我国,近代许多伟大人物,就曾在海外勤工俭学。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不但可以通过劳动获取助学收入,还能从中得到劳动教育,本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但若掺杂了其他目的,勤工俭学的做法和意义,便发生了变化。比如,学生直接交钱,便可以不参加割稻、砍柴、摘茶叶、锤石子等苦力活。
我的学生时代,这些活儿都干过。一般能完成学校布置的勤工俭学任务,实在不够就找家里要钱贴补。我当老师的时候,也带领学生做过这些活,心里总怀着愧疚,觉得利用这么小的孩子给咱们老师挣工资,实在是件不光彩的事。
 钱能|回忆90年代教师工资:印白条、收勤工俭学,钱能到手就很满足
文章图片
那时候老师们也没有太多欲望,发白条也罢,搞勤工俭学创收也罢,只要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就心满意足。因为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差不多,当教师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后来打工潮兴起,农村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渐渐沦落到不如一个普通打工仔。这令老师们非常失落,觉得自己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再后来公务员制度改革,教师和公务员也分灶吃饭了,两者的收入水平也渐渐拉开了差距。于是,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便一日不如一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