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文章图片
【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尺有所长 , 寸有所短 。 一个人有自己的长处 , 也有自己短处 。 如何做到人尽其才 , 物尽其用 , 合理地使用和培养人才 , 是每位领导的必修课 。
在用人方面 , 能否把交往密切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力资源 , 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
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把别人的能力 , 转化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
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使用人才 , 从而把别人能力化为己用的人 。
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文章图片
01用人不率冗 , 存心不自满
曾国藩曾经反复说过:“管理政事的原则 , 收用人才和处理事务两方面同样重要 。 收用人才也就是四条:即多方收罗、谨慎使用、经常指导、严厉约束 。 处理事务也不过四项:即像整理丝线那样先分开头绪 , 再以类相从 , 周详缜密地考虑 , 定出简要的条文遵守 。 ”
曾国藩要求弟弟 , “在选将练兵上一定要切实用功 , 用人不率冗 , 存心不自满 。 ”
“用人不率冗” , 就是在用人上不轻率 , 不冗员 。 要谨慎地选择贤能的人员 , 以此整治轻率的毛病;少用几个闲职人员 , 用来救治人浮于事的毛病 。
“存心不自满” , 就是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习惯 。 地位高而资历浅 , 外表以温和恭敬为贵 , 内心以谦让下士为贵 。 天下的事理人才 , 我们不能深知的、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 , 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
用人不轻率、不冗员 , 内心不自满 , 这两者都做到了 ,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别人的责难 , 也不会使自己的名声扫地 。
曾国藩的这种选人和治事的原则 , 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依然适用 。 多方面的收罗人才 , 选出可用之才 , 然后再量材使用 , 并经常进行培训指导 , 同时用严明的纪律加以约束 。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 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
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文章图片
02所贵好而知其恶 , 恶而知其美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发现优秀人才 , 用人所长 , 并加以重点长期培养 , 因势利导 , 四处开花 。
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 , 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 , 以备日后参考使用 。 他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 , 并从中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俱佳的人才 。
在选人时 , 曾国藩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 , 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 , 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 , 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 ”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 , 还善于使用人才 。 他清楚地认识到 , 世界上的人聪明和才智 , 没有多大的区别 , 也没有多大的悬殊 , 此暗则彼明 , 此长则彼短 , 所以用人者只要仔细地考量 , 把他放到合适的地方 , 用到他的长处就可以了 。
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文章图片
03培养使用人才的四种方法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总结出培养人才的方法 , 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 。
教诲之法 , 即教训、教导 。 曾国藩总会抽出时间对部下进行训导 。 凡是手下将领来拜见 , 他总会抽时间接见 , 并谆谆训诲 , 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 , 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 。 平时 , 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 。
甄别之法 , 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 。 这也是曾国藩识别人才的基本依据 。 通过日常考核 , 从中不断发现人才 。
保举之法 , 即向上级荐举有才能或有功劳的人 , 使其得到提拔任用 。 许多人都是得到曾国藩的保举才走上了重要的岗位 ,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有才能的人愿意跟着曾国藩的原因之一 。
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 。 就是对于有功之人 , 就提拔使用 。 把他们放到更适合的岗位 。
因此 , 属下从士兵到将领 , 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
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文章图片
04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 , 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 , 而要多鼓励和扶助 。
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 。 人才靠奖励而出 。 大凡中等之才 , 奖率鼓励 , 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 , 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 ”
在具体实践中 , 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 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 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 。
武人给钱 , 文人给名 , 对武将经常给他们以丰厚的奖赏 , 即物质激励 , 以此来得到兵将的勇猛 。 对于文士给他们以名位 , 即精神激励 , 以此来换取幕僚的智慧 。
这样做 , 使得文人武将都皆大欢喜 , 实现了军心一统 。
通过不停地举荐 , 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都有顶戴花翎 , 以满足了他们的好名之心 。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 曾国藩从来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 , 鼓励他们自立门户另辟乾坤 , 并竭力为他们铺路搭桥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 这也是曾国藩培养人才 , 使用人才的成功典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