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作者: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者按
诗歌、音乐和舞蹈 , 在发生之初即密切相关 。当舞蹈独立后 , 诗乐仍长期默契配合 , 除《诗经》、乐府及词、曲等诗乐结合的典范之外 , 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同样也结缘颇深 。本期的三篇文章 , 从不同视角切入 , 对音乐与乐府歌诗及文学的相互渗透做了独到的个案探讨 。《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 , 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 , 尚有多种寓意 , 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乐器的“琴瑟”对文学的多方面影响 。《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敏锐地发现了吴歌中魏晋风流的精神内核 , 从雅俗互动的角度 , 为发掘吴歌的深层审美意蕴作出解读 。曹植乐府的“乖调”问题争议已久 , 张振龙教授重新思考曹植乐府“乖调”形成的客观原因及其价值 , 有助于论题研讨的进一步深入 。这些探索对于推进和深化文学史及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研究 , 都颇具启发意义 。(刘怀荣)
名著典籍|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代杜堇绘《听颖师弹琴》 资料图片
关于琴、瑟的发明与功能 , 古籍中有多种说法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 多风而阳气蓄积 , 万物散解 , 果实不成 , 故命士达作为五弦瑟 , 以来阴气 , 以定群生”(《吕氏春秋·古乐篇》) , 与“舜弹五弦之琴 ,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史记·乐书》) , 是较典型的两种 。朱襄氏一说即炎帝神农氏 , 一说为早于神农氏的古帝王 。以此不难看出琴、瑟发明之早 , 及在“治天下”中的重要地位 。据存世文献记载 , 琴瑟在周代就已十分流行 。《仪礼》《诗经》《晏子春秋》《墨子》《左传》《山海经》《国语》等早期典籍 , 多琴瑟并提 。春秋战国时期的琴瑟 , 已有出土实物(参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 ,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琴瑟因自先秦时代就被赋予了“治天下”的特殊功能 , 所以在礼乐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琴瑟的组合 , 又被视为阴阳和谐、“和而不同”、“与天地同和”的典范 。因此 , 除受《诗经》影响 , 以“琴瑟”喻婚姻 , 以“琴瑟和鸣”喻婚姻美满幸福外 , 琴瑟尚有其他多种寓意 。兹以汉唐典籍为例 , 试做一梳理 。
一是以琴瑟调弦喻政治变革 。琴瑟不仅有“治天下”的传说 , 又是礼乐活动的重要组成要素 。“树羽设业 , 笙镛以间 。琴瑟齐列 , 亦有篪埙 。”(傅玄《食举东西厢歌》十三章其八)“宫县在下 , 琴瑟在堂 。八音迭奏 , 雅乐并作”(贺循《答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 , 《全晋文》卷八十八)“琴瑟并御雅郑殊声”(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角调曲二首》其一)从中可看出琴瑟在政治礼仪中的地位 。故董仲舒说:“窃譬之琴瑟不调 , 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 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 , 甚者必变而更化之 , 乃可理也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以琴瑟不调需“更张” , 类比国家政治面临现实问题需“更化”变革 。类似的说法 , 又见于《淮南子·泛论训》:“故圣人所由曰道 , 所为曰事 。道犹金石 , 一调不更;事犹琴瑟 , 每弦改调 。”今本《文子·上义》 , 也有基本一致的表述 。二书孰先孰后 , 学界尚有争议 。或因其所论不如董仲舒更切近现实政治 , 《文子》又长期被视为伪书 , 故后人使用这一寓意 , 多明显源自董仲舒 。刘向《新序》逸文记子贡批评臧孙行猛政曰:“夫政 , 犹张琴瑟也 , 大弦急 , 则小弦绝矣 。”(《全汉文》卷三十九)桓谭《陈明政疏》也说:“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 , 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 。’夫更张难行 , 而拂众者亡 。是故贾谊以才逐 , 而晁错以智死 。”(《全后汉文》卷十二)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 。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 。此要安可忘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北朝至隋唐 , 多有同样的用法 。元澄《重奏请赏陟及守宰》:“故礼有损益 , 事有可否 , 父有诤子 , 君有谏臣 , 琴瑟不调 , 理宜改作 。”(《全后魏文》卷十七)萧宝夤《考功表》:“夫琴瑟在于必和 , 更张求其适调 。去者既不可追 , 来者犹或宜改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唐玄宗感慨前代举士之弊说:“夫琴瑟不调者 , 改而更张 , 法令不便者 , 义复何异?”(《令优才异行不限常例诏》 , 《全唐文》卷三十)刘仁轨《陈破百济军事表》:“臣闻琴瑟不调 , 改而更张 , 布政施化 , 随时取适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八)李德裕《宋齐记》论宋齐政治曰:“然政未得中 , 改之可也 , 如弓之高下者抑举 , 琴瑟之不调者更张 , 此亦天之道也 , 岂独人事哉 。”(《全唐文》卷七百八)更将此上升到“天道”的高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