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二 )


“拗”的背后 , 是母亲执着、坚强、不退缩的性格 。 从有记忆开始 , 焦颖就意识到妈妈与别人的母亲有些不同:邻居家的阿姨每天变着花样给自家小孩做饭 , 而母亲除了上班就是为墓奔走 , 很少照顾家庭;每天到了睡觉的时间 , 母亲还在灯下整理材料 , 甚至凌晨两三点想起什么也要同父亲商议……
“我从八九岁就开始做家务 , 洗衣、做饭 , 接送弟弟上幼儿园 。 ”焦颖说 , 埋怨肯定会有的 。 每逢周末有客人来家中与母亲商量修缮袁祠墓的事情 , 作为长女的焦颖也要忙前跑后地招待 , “我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 除了上学就是在帮忙操持家务 。 ”
不仅焦颖会埋怨 , 佘幼芝的丈夫、焦颖的父亲焦立江 , 一度也很不理解 。
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本文插图
位于北京的袁崇焕祠 。
曾经焦立江为了给一对儿女更好的生活、受教育环境 , 提出要带着全家搬离狭小逼仄、又埋有安全隐患的“大杂院” 。 佘幼芝却坚持要恪守祖训 , 陪在“袁将军”身旁绝不搬家 。 焦立江急了 , 提出了离婚 , 两人连分家的单子都写好了 。
“后来我父亲对母亲的守墓有更多了解以后 , 渐渐成了她最忠实的支持者 。 ”焦颖说 , 有父亲陪着母亲跑部门、写材料 , 共同扑在袁祠墓的修缮上 , 母亲轻松了一些 。
2016年4月 , 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去世 。 焦颖说 , 父亲哪怕临终前被病痛折磨时 , 都一直念念不忘守墓 , 这给焦颖触动很大 。
此时 , 焦颖也明白了佘家守墓是信义之举 。 在母亲过世后 , 原本公开声明绝不会接续守墓的焦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如果可以 , 我愿意尽我所能继续守墓 。
守墓愿景与现实因素间矛盾重重
文物局、统战部、民革、政协……为袁祠墓的恢复奔走的数十年间 , 佘幼芝将能跑的地方全跑了个遍 。 7个牛皮本上 , 记满了24年来她曾在哪一天去了什么部门、问了什么话、得到什么回答 。
本子里还记录着她的心愿:“心术要无得罪于天地 , 言行留好榜样与儿孙 。 ”
功夫不负苦心人 , 1984年 , 袁崇焕墓和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 , 袁崇焕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1992年 , 政府投资5万元修缮了袁崇焕墓和祠 , 佘幼芝“恢复袁崇焕墓和祠”的使命得以如愿以偿 。
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本文插图
位于北京的袁崇焕墓和祠大门口 , 佘幼芝曾在此居住半个多世纪 。
2002年5月22日 , 北京虽是初夏时节 , 但天气已经有些炎热 , 佘幼芝三步一回头地从家往外走 , 一段路之后 , 终于支撑不住内心的悲伤 , 紧紧扶着大门边的石砖失声痛哭——迈出门这一步 , 就意味着佘幼芝要从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宅搬走了 。
这一年 , 袁崇焕墓和祠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袁祠墓的看管和维护也走上“正规化”道路 。 但是 , 根据北京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 , 文物保护单位内不得有居民居住 , 不得有烟火 。
搬出袁崇焕墓是佘幼芝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 因为“这样对谁都好” 。 修葺一新的袁祠墓正式对外开放后 , 不再由佘家维护 , 而是由政府部门派驻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管理 。
焦颖记得 , 离开老宅的新家距离袁祠墓乘车去一趟要2个小时 , 彼时佘幼芝因为摔伤 , 腰、腿、颈椎都出了问题 , 但即便是坐上轮椅 , 母亲仍旧风雨无阻地每周至少去袁祠墓两三次 。 “每次还没走到大门口就哭了 , 她总是心里放不下守墓的事 。 ”
佘幼芝执着的性格再次占了上风 , 2002年之后 , 她又为自己找到了三个新的使命:重回袁祠继续守墓;将袁祠墓的历史占地恢复至1952年前的规模;为“佘家守墓”的故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


推荐阅读